4. 比亚迪超越大众集团在中国销量,大众放弃追求份额而保利润
2025年1月14日,大众汽车集团发布2024年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华销售汽车292.8万辆,同比下滑9.5%。主要受中国市场拖累,大众汽车集团同期全球销量为902.7万辆,同比下滑2.3%。
2024年,比亚迪在中国国内销售汽车约383.9万辆,销量超越了大众汽车集团。
拓展阅读:
1. 比亚迪在中国市占率2023已超越大众
a. 比亚迪2023年在中国国内新登记了240万辆汽车保险,全国市场份额达11%,大众排在第二,份额为10.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2. 大众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车企
a. 大众汽车集团是最早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跨国巨头之一,目前在中国有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和大众安徽三家合资公司。
b. 大众旗下奥迪品牌早年在一汽-大众体系内国产,中外双方又在2021年成立了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下称“奥迪一汽”)。奥迪与上汽集团亦有合作关系,2024年双方发布一个联合开发的新产品平台,使用奥迪品牌英文名称“AUDI”。
3. 大众集团曾长期占据霸主地位,转型中软件功能短板制约大
a. 2019年达到巅峰,销量规模曾达到423万辆。此后一路下滑,中国区成为最大拖累。
b. 但最近几年,大部分跨国车企没能跟上中国市场电动化转型潮流,大众汽车集团虽然积极行动,推出了新能源产品,但其产品软件功能存在短板。大众汽车集团没能在电动汽车领域复制其在燃油车领域的辉煌。
4. 2024年是过去三年,价格战最猛烈的一年
a. 乘联会数据显示,全年有227款中国乘用车选择降价,远高于2023年148款的规模。
b. 2022年只有95款。从降价力度来看,2024年新车降价平均1.6万元,降幅达8.3%。其中,新能源车的降幅高于燃油车,分别为9.2%和6.8%。
c. 2024年折扣率平均9.2折: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8万元,降价力度达到9.2%;常规燃油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3万元,降价力度达到6.8%;总体乘用车市场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6万元,降价幅度达到8.3%。
d. 新能源车企持续大量推出新车,有很大空间重新定价,因此促销不多,但降价激进。燃油车则缺少新车调整定价和提升产品力的机会,只能靠促销止血。
5.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会缓解,甚至还将加剧
a. 2025年1月1日-7日,短短一周,已经有30余家车企相继推出优惠降价政策,以便在开年就抢占市场份额,价格战的发令枪比春节的鞭炮响得还早。
b. 价格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但短期内也不会结束。只有当行业洗牌告一段落、竞争进入新的平稳阶段,价格战才可能有所缓解,而这个平稳阶段可能还需要三五年。
6. 像长城一样要利润,还是比亚迪一样要市占率: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a. 没有一家车企敢轻易退出价格战。2024年7月,宝马曾试图通过“减量保价”抽身,以缓解盈利压力,但最终只坚持了两个月,便重返战场,并加大促销力度。
b. 倾向于保利润的长城汽车(601633.SH)是个特例。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其毛利率达到20.76%的高位,同比增长1.9个百分点。然而,在销量表现上并不尽如人意。2024年累计销量123.3万辆,同比微增0.21%,距离全年190万辆的目标相差甚远。
c. 比亚迪为例,在价格攻势下,该公司2024年全年销量达到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7. 大众选择不追求份额,而要保证利润
a. 大众汽车集团仍坚持把盈利水平作为首要考量因素。贝瑞德认为,企业持续亏损将消耗生存根基,保持经营稳健和良好的现金流才能为未来投资创造条件。
b. 贝瑞德指出,大众汽车集团并不想回避竞争。市场竞争不会消失,产品价格也难以回到以前的水平,大众汽车集团不会消极等待,幻想市场未来会自行改善,或者认为消费者还会愿意支付更高溢价。
c. 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大幅优化成本。为了补上软件短板,大众汽车集团与小鹏汽车(NYSE:XPEV)合作开发针对该产品平台的电子电气架构,新车型还将搭载与中国企业地平线( 09660.HK )合作开发的智能驾驶系统。
短评:
大众汽车集团希望通过调整转型重回增长,捍卫其在华第一国际汽车制造商的地位。贝瑞德的预计,2030年中国国内乘用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万辆,大众汽车集团希望占据15%左右的市场份额,即年销量约为350万辆。
中国已成为汽车业全球创新发动机,大众集团为了加强本土研发能力,应对中国市场竞争。CARIAD在华分支机构将成为一家全面的软件开发企业,在中国本土进行开发。
而不是和过去一样做项目执行,把德国总部统一开发的架构搬到中国进行本土化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