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程丛夫一起体验卡丁车

许云鹤
2015-07-22 03:14 /浏览

    [汽车之家 改装赛事大讲堂]  前几天忽然接到中国车手程丛夫的邀请,说是让我过去上海体验一下职业竞技卡丁车。原来,程丛夫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了一个卡丁车队,带领一些国内的现役车手和资深爱好者一起练车、参加比赛。总听说卡丁车是职业车手的摇篮,那么由职业车手指导的卡丁车车队自然非常吸引人。在我的认知范围里,卡丁车是最初级的练习车型,车速不快但很考验控车技术,那么本次体验活动将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程。很可惜,我完全想错了。

汽车之家


● 卡丁车介绍(1)

汽车之家

    在故事开始前,容我先介绍一下此次活动的主角——程丛夫,哦不,是卡丁车。不论是从电脑游戏还是游乐园里,大家对这种小型四轮赛车的外形已经比较熟悉了。眼前的这辆竞技卡丁车与我们熟知的卡丁车似乎也没有什么两样。但作为一台竞技级别的车,它所搭载的125cc二冲程发动机能爆发大概27马力的最大功率,推动总重大约165kg的赛车(含车手)。

汽车之家

    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大,其实我们在平时能接触到的运动卡丁车也只有大概5-8马力,多的也许有12马力左右而已。眼下这台在比赛规则限制之下的125cc二冲程汽油发动机能爆发27马力已经是不错的数字了,按照升功率推算的话,相当于一台216马力的1.0L二冲发动机。

汽车之家

    然而马力并不是卡丁车最重要的东西,灵活的底盘、活跃的转向响应才是竞技卡丁车的真谛。那么让我们看一下这样一台灵活的赛道机器拥有怎样独特的结构。

汽车之家

    四个轮子,后面的负责驱动,前面的负责转向,车身配重属于类似中置后驱车型的结构。但是这里有一些不太相同的地方,比如卡丁车的后轴是没有差速器的。

汽车之家

    一根粗壮的直轴将两个后轮直接连接在一起,这样一来的结果是后轮获得了敏锐的转向响应和充沛的弯道驱动支撑。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颗100%锁死的限滑差速器,让两个车轮始终同步运转。那么转向时候轮速差怎么办?这里可以告诉大家的是,竞技卡丁车在理想状态下,后轮是处于一种持续的小角度滑动状态下,让轮胎一直工作在抓地力的边缘。

汽车之家

    发动机的动力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链条传递到后轴的齿盘上,并且根据不同赛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齿盘来决定速比。这类卡丁车没有变速箱,需要预先设置的传动比值来保障赛车在赛道中发挥最大实力。

汽车之家

    然后后轴中间的制动盘就是整个赛车制动系统的全部。许多卡丁车可以选装前制动系统,但最传统的车型还是仅使用后制动的。不是为了甩尾、漂移什么的,是为了在短暂的减速时能更好地控制车辆重心,并能快速转移车辆滑动角度,为入弯做好准备。

汽车之家

    后悬架?什么是后悬架?卡丁车的后轴一般就是这样直接连接在车身上的,通过一组螺丝来固定,并以此调整后轴的车身高度。由于没有悬架对跳动、车轮附着力变化的缓冲,卡丁车的车身特性会很跳跃,并且拥有最快的响应速度和最窄的操控宽容度。你的每一个操作都能快速转变成车身姿态的变化,而失控了的卡丁车也需要极快的救车反应速度。

汽车之家

    类似钢管结构连接的车身前部同样没有悬架支撑,转向轴直接连接在车身上,方向盘对前轮的转向角度比值趋向于1比1。不过前轮的转向几何,包括束角、倾角、主销后倾等许多参数都可以单独调整。就是说卡丁车的悬架调校思路和常规赛车是非常接近的。不过同样由于没有悬架的缓冲吸收,车辆动态对于调校参数变化的反馈也是非常灵敏的。

汽车之家

    然后就是坐落在车身正中央的玻璃纤维座椅,重量非常轻。根据车手的身高、胖瘦、年龄等信息,座椅的大小可以选择,位置可以进行调整,但是是通过最简单的打孔安装的方法。为了应付可能发生意外情况,竞技卡丁车并没有安全带之类的装备,车手就是直接坐在车里。因为除了前面的方向盘以外,卡丁车周围没有什么可能撞到的东西,反而如果在意外发生时能快速离开赛车才最安全。

● 卡丁车介绍(2)

汽车之家

    目睹一辆卡丁车组装起来是件很有趣的事,即便加上发动机等所有设备,车辆自重也只有90kg上下,一个带轮子的折叠支架就能轻松摆下。

汽车之家

    没有安装座椅和发动机的空车架看上去更容易看清它的结构,看似简单的钢管底盘连接实际是基于轻量化和操控以及可调整等等因素的综合实际结果。这个看似人畜无害的车架给我带来了几乎崩溃的经历——当然这是后话。

汽车之家

    玻璃纤维座椅的安装是个技术活,需要根据事先采集到的车手身高数据给座椅定位,然后在确定左右对称后在玻璃纤维座椅上打孔固定。这东西承受不了过多的开孔,所以就不要想着能经常调整了。

汽车之家

    125CC的发动机动力总成基本是模块化安装,和散热水箱安装在了一起。这样发动机会很便于维修和更换。实际上对于二冲发动机来说,压榨出如此高功率,常年工作在10000-13000rpm的环境下,还是经常需要维护工作的。

汽车之家

    水箱上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装置,这个透明的罩子需要车手在驾驶的过程中手动调整,可以改变水箱的迎风面积。这样在不同的赛道当中可以根据周围情况始终保证水温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因为二冲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水温息息相关,太低了燃烧效率低下,太高了则会有增大摩擦阻力等麻烦,只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发挥发动机的最大功率输出。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这个奖杯一样的东西是卡丁车的铝合金轮圈,直径只有5寸,搭配轮胎的宽度却有115mm(前)/178mm(后),配合超软热熔配方,可以提供非常棒的抓地力。和普通赛车一样,竞技卡丁车也分干地胎和雨胎,对应不同的天气使用。

汽车之家

    车轮轮距也是卡丁车可以调整的数据之一。通过不同的垫片选择,前后轮距可以快速进行调整,实现操控特性的微调。那么转向几何的参数怎样调整呢?有一个专用的激光校准设备专门用于调整车辆的束角、倾角参数,在它的帮助下,一个熟练的技师几分钟就能快速将参数调整到位。

● 程丛夫对话

汽车之家

    提起程丛夫,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奥迪R8 LMS杯。这位曾获得勒芒24小时耐力赛第三名、差点成为迈凯伦F1车队车手的北京大男孩现在效力于一汽-大众奥迪车队,在今年激战正酣的奥迪R8 LMS杯单一品牌赛事中暂列车手积分榜第三名的位置。这样一名职业车手忙里偷闲忽然搞起了卡丁车车队,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汽车之家

    程丛夫跟我说,他当年开始练习卡丁车是1996年左右,刚刚13岁的时候。当时纯粹是因为喜欢,又得到了家里的支持,便开始了他迈向职业生涯的第一步。那个时候的卡丁车没有现在的这么先进,行驶起来的可控性也不如现在的赛车,但卡丁车为以后驾驶各类赛车所打下的坚实基础不容小视。

汽车之家

    从专业角度来看,想要走职业路线的选手,初步接触卡丁车的年龄大概在10岁左右,年龄越小学习速度越快。而且以长远眼光来看,不论今后想要参加何种赛车运动,房车、方程式赛车甚至是拉力赛车,都离不开卡丁车这个基础。虽然驾驶方式不太相同,但是卡丁车紧凑的驾驶节奏和快速的操作反馈是所有竞技车辆中最强的,它对体力、反应、综合控制力的要求甚至比GT3赛车、A1方程式等还要更强,当熟悉后再进阶到高级别的赛车可能反而会更加容易一些。

汽车之家

    程丛夫回忆他当年第一次驾驶卡丁车的感觉,说驾驶起来“很刺激”。当时发动机比现在的声音更响,而速度感和车身灵活的感觉让他当时很震撼。当他2001年从卡丁车毕业接触到雷诺方程式的时候,更大、更重、速度感更低的雷诺方程式让他轻松上手,并很快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以至于后来逐渐接触到更高级别的F3方程式赛车、DTM德国房车大师赛车,乃至后来的勒芒耐力赛车的时候,程丛夫都在感谢当时卡丁车为自己打下的坚实基础。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话说到这儿,程丛夫自己先装好一辆车去场地试车。90kg的卡丁车被两人轻松抬到地上,稍作调试就准备出发了。如果说到安全装备,除了赛车服、头盔、手套、鞋子这种标准配置以外,专业卡丁车还需要一个叫做“护肋”的东西,是一块摩托车护具的硬质护甲,外硬里软,围绕在腰部以上肋骨的位置。由于职业卡丁车的座椅只包裹到腰部以上,上身需要在弯道中对抗相当高的横向加速度,那么车手如果仅凭肉身和玻璃纤维座椅对抗的话,一场比赛跑下来恐怕后果将不堪设想。护肋的作用就是为这个支撑做一个缓冲,保护身体在弯道中不受伤害。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程丛夫车队的成员也纷纷将车开上赛道去练习。据了解目前车队的成员主要是国内一些现役的职业车手,还有一些骨灰级的赛车玩家。前者利用卡丁车的练习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所在组别中的战斗力,后者则是享受职业卡丁车的带来的享受……呃,“享受”是他们自己说的,我看到的是有人十几分钟开下来就疲惫不堪地坐在休息区里休息了。

    说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奇怪,因为很难想象如此小巧的卡丁车能有多惊人的动态能力。对于一条紧凑多弯的卡丁车赛道来说,如果过弯节奏很快来不及反应,倒还是可以理解的。说到这儿程丛夫一脸坏笑“待会儿你试试就知道了。”

● 车队里的重磅人物

汽车之家

    这时候我注意到了车队里一直忙来忙去的“老外”技师,他时而用英语跟另外几个外籍技师沟通,时而出人意外的用熟练的粤语和另外几名南方队员交流,敬业的工作状态让我不禁问起他的来历。原来还有一位隐藏BOSS藏在这里:他是现今效力法拉利车队的F1世界冠军莱科宁当年的卡丁车老师,来自荷兰的Arie Hendrik。在1998年后,Hendrik就从芬兰来到了亚洲,主管亚太地区青少年卡丁车的培训。

汽车之家

    这次被程丛夫聘请到车队里,Hendrik主要负责赛车的调试和故障排查,并协助程丛夫一起指导队员们一起练习。Hendrik向我重申了学习卡丁车“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他来到中国的这16年里很遗憾地看到国内的卡丁车培训发展没有想象的那么快,但很高兴地看到现在已经逐渐有一些8-10岁的小孩子开始参加卡丁车入门培训了。

汽车之家

    我不禁问起Hendrik对卡丁车的理解,不料他的第一句话是:这车是个小魔鬼(我确定他说的是demon),它会在赛道中跳动、横滑、不断振动,并且随时会跳起来“咬你一口”。这种给予最直接操控反馈的卡丁车是对车手反应、动态修正乃至身体素质的最好训练。如果你的身体抗不住的话,根本无法承受这辆车。Hendrik表示说,当今竞技卡丁车在赛道中的动态能达到持续2-3G的重力加速度,加上节奏的快速变化,其激烈程度已经超越了GT3赛车、WTCC房车乃至F3方程式赛车。

● 亲自体验卡丁车

汽车之家

    好奇害死猫,越是听到这样的形容,越是按耐不住想要尝试一下,来不及等车队的车子空闲下来,我就恳请技师为我找到了一辆老款的退役赛车,迫不及待想要去体验一下。由于车型、发动机型号的差异,我可能无法体会到全部27马力爆发的感觉,但也能大概体验个八九不离十。要不然你以为我大老远带着赛服、头盔过来是为了啥?

汽车之家

    穿戴齐备,车队的主力车手带我到赛道入口介绍赛道、赛车的特点及注意事项。然后我就坐在了一直期盼已久的竞技卡丁赛车里。作为一名普通爱好者,可能无缘体验F3赛车的驾驶体验,但现在有一个能与之媲美的“小魔鬼”在我面前,不去深度体验一下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在之前参加房车赛时我体验过持续1.5G、峰值1.7G的横向加速度,面对眼前这个传说中2-3G的不可思议,心中充满了各种猜测和期盼。

汽车之家

    二话不说开出去赛道,希望固定在头盔上的GoPro摄像机能尽量将我的视觉感受传递给大家。首先是赛车的转向很轻盈,响应很迅速。赛级球头轴承连接和高强度竞技车架在这里应该功不可没。虽然赛车没有变速箱,只是一个挡位,像是踏板摩托车的声音听上去不是很“高大上”,但在长直线上转速拉起来的时候,二冲发动机的高亢歌喉还是让人心里一阵激动。然后就是接下来制动,入弯。和以前在卡丁车馆接触的差不多,右脚油门、左脚制动,一切貌似只是之前车型的性能小升级而已。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制动,入弯,用比较快的速度将车抛进了弯道。

汽车之家

    第一个弯道带来的感觉还算不错,车子像壁虎一样紧紧抓在地上,赛道仿佛瞬间倾斜过来,我也要把脑袋向一边倾斜一些才能对抗住强大的离心力。然后紧接下来的连续弯道仿佛雪崩一样降临,让我左转右转应接不暇,完全失去了应有的赛车线路……当一圈终于跑完,回到看台主直线的时候,一切暂时安静下来,除了迅速提高的车速以外,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短暂的休息。

汽车之家

    但是我发现此时的自己居然已经气喘如牛。这简直太可怕了,仅仅1.23公里、18个弯道,看似“无害”的小小卡丁车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于是我迅速调整呼吸,整理坐姿,用更专注的状态进入第二圈的体验。

汽车之家

    第二圈并没有什么起色,而且随着热熔胎逐渐进入状态,重力加速度像一只越来越紧的大手把我紧紧攥在狭小的座椅里面,任由赛车以似乎不可思议的车速全油门冲入高速长弯,再瞬间进入低速弯组合弯……一定是哪里错了,我看到的一切仿佛是世界的快速向前倒带,脑子已经容不得任何思索的空间,只有全神贯注地操作车子机械性的处理接连不断的一个有一个弯道。

汽车之家

    光从画面里不容易看出来,但其实身体的负担貌似比精神要可怕。当真正的2-3G横向加速度施加在身上之前,很难想象出它是一种什么感觉,身体像发了高烧一样,绝望地在和那一股隐形力量做对抗,却又越来越疲惫。如果高速弯还尚可接受的话,连续的低速弯简直像是被扔进了滚筒洗衣机,五脏六腑仿佛都聚集到了一起,在身体中上下左右的不断碰壁。我想要咽一口口水,湿润一下因为喘息而干涸的喉咙,却因为巨大的加速度让口水流出嘴角。我无暇空出一只手伸进头盔里擦拭,只能任由它横着流向耳根的方向。

    听起来可真够狼狈的,但可能我至少跑得还算过得去吧?实际上糟透了。按照卡丁车的过弯方式,后轮要以一种临界的滑动态通过弯心,并在动力的保持下几乎在四轮滑动的状态下加速出弯,但明显身体已经阻止我这么做了。因为每当我在逼近弯心时候踩下油门,随之叠加起来的巨大横向加速度就令身体感觉无法承受,在有些因路面起伏产生瞬间高G值的弯道,脖子会支撑不住天知道到底多重的脑袋+头盔+摄像机的组合,被离心力生拉硬拽地扳向弯道外侧,甚至视线都会因为重力而产生0.1秒的短暂“黑视”效应。在这种状态下,右脚不得已向身体妥协了,并且在体验了大概18分钟后,我就主动减速,驶出了赛道。

汽车之家

    在这里,就坐在这里,我在熄火的赛车里至少休息了5分钟才让几乎崩溃的呼吸频率平静下来。身上的汗水不多,但每一寸肌肉都不想再挪动哪怕分毫。这一次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赛车运动是“体育运动”这一事实,也从另外一个方面体会到了职业车手和普通爱好者的巨大差别。

汽车之家

    当体力有所缓解的时候,我又连续体验了几次,每次都是开到实在不行了就下来。可惜没有一个机位能拍下我的表情,因为每当快要结束时,在弯道中和物理定律对抗的我,自己都能感觉出带着一副狰狞的表情。当试驾环节终于结束的时候……请允许我借用上面一张图描述自己的状态,要不是继续拍照片,我已经像图中那样躺下不起来了。至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看看车载视频吧。

● 车载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

● 程丛夫的心愿

汽车之家

    程丛夫安慰我说“别着急,第一次开都这样,慢慢来。”并表示说自己距离上次接触卡丁车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熟悉的500马力级别奥迪R8赛车重新回到小巧的卡丁车,这位国内顶尖的职业车手也感到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他表示这种卡丁车是他驾驶过的所有赛车中最具挑战性的,也是最有驾驶乐趣的,目前主要是享受卡丁车带来的乐趣,而且这种中途练习即便对于他来说都是驾驶技术、综合素质的一种磨练,可以帮助他在后面的职业赛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汽车之家

    于是话题又再次回到了他组建车队的目的上。这位平易近人的职业车手向我吐露了他的一个愿望: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国内赛车界的车手们获得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并藉此努力向更高水平的国际赛事迈进。同时对于长远一些的目标,程丛夫也瞄准了国内的青少年儿童,希望将来能从其中选拔出更多的种子选手,为中国赛车界的未来出一份力。

汽车之家

    这样的话题可能已经稍微有些沉重了,作为一名普通爱好者,我只能庆幸自己有机会体验了面向职业车手道路的竞技级卡丁车。老实说这种赛车并不便宜,如果练习得比较频繁,每年的赛车费用大约要在10万元甚至更多,不过也能获得媲美F3方程式赛车的高强度锻炼。这是职业车手程丛夫走过来的成功道路,是大家可以效仿、借鉴的一条道路。不过要让国内的家庭接受从10岁就开始投入玩赛车,还觉得不是“不务正业”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实际上在赛场中,我已经见到了许多中国孩子在练习卡丁车,大一些的不到10岁,最小的好像只有5-6岁。我不清楚他们为什么来这里训练,但如果是在像当年的程丛夫那样在家庭的支持下训练,并且能一直坚持下来的话,也许镜头里的这些孩子就是未来中国的赛车冠军。带着这样的憧憬,我想故事就先讲到这里了。作为普通爱好者,听顶尖车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还见证了可能就是中国赛车未来的一些孩子们,此时的我已经感慨万千。(文/汽车之家 许云鹤)

相关阅读

    总冠军争夺者 程丛夫R8 LMS杯挺进前三
    http://m.autohome.com.cn/tuning/201507/876534.html

上一页
1/4
下一页
打开汽车之家 阅读体验更好
纠错或举报
汽车之家问答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问答
原创精选小视频
相关阅读
加载中...
目录
1 /卡丁车介绍(1) 2 /卡丁车介绍(2) 3 /程丛夫访谈/车队隐藏BOSS 4 /亲自体验赛级卡丁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