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雷诺纯电动车提供动力电池 远景动力将在法国建设电池工厂

雷诺ZOE
配置 图片 经销商 分期 新车特卖 二手车
朱力神 编辑
2021-07-02 14:48 / 浏览

● 对话远景动力(Envision AESC)中国区总裁赵卫军(下文均简称为“赵总”)

    关于远景动力: 远景动力(Envision AESC)隶属于远景科技集团(Envision Group),远景科技集团是全球化领先绿色科技公司,旗下拥有智能风电和智慧储能系统技术公司远景能源、智能电池企业远景动力、开发全球领先智能物联操作系统的远景智能、管理远景-红杉百亿碳中和基金的远景创投,以及远景维珍电动方程式车队,并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等地设立多个全球创新研发中心。

    远景动力是全球领先的智能电池科技公司,致力于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在日本、美国、英国、中国及法国设有6大生产基地,拥有来自海内外2500名优秀员工。在过去14年,远景动力已经为44个国家的60多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电池产品,迄今为止从未发生任何一起重大事故。

    提问:远景动力在法国建设规模达24GWh的动力电池基地,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在法国建厂基本背景,以及相关的规划的情况?

    赵总:法国建厂这个项目运作了有一段时间,其实雷诺很早就在跟远景沟通,本来日产雷诺联盟原来用过AESC电池,后来我们沟通的时候,拿的是新一代,也就是第五代产品去和雷诺洽谈。

    当然第5代产品我们原先确实强调811多一些。为什么?因为市场上热。我们确实在做8系产品,现在不能公开说供货企业的名字,也是国际品牌,大的主机厂,可能会在一两个月内宣布定点。

    而且现在还有排名更靠前的,排第一第二位的主机厂对我们这个8系产品都非常感兴趣,这个产品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度,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而且现在全球能做到样品阶段的厂家不超过三家,这个产品我们已经在送样、在测试。

    其实从比较早的时候,我们就跟雷诺已经开始在沟通了,这个合作项目是给雷诺非常重要的平台提供电池,雷诺未来40%的纯电动汽车都会来自这个平台。雷诺的主力车型和中高档车型,都是用这个平台。基于这个背景,我们也是积极的送样测试,应该说也经过了好几轮的沟通。

    大家可以看到,雷诺选供应商跟其他不一样,别的大众可能选好几家,多供应商战略。雷诺有点像沃尔沃,选的并不多,主要是LG。中国市场有一些给了C公司,其他还有一些HEV国内也有,有一个欣旺达,但是是HEV。

    我们跟他谈完以后,这个项目竞争还是很激烈,行业前两三家和我们一起竞争这个项目,比如雷诺现有的供应商LG,当然结果是我们赢得了这个定点。

    赢了这个定点有几个感受:

    首先,还是产品力,这个东西是拿数据说话,我们的送样,测的效果非常好。第二,其实他原来很担心成本,因为他用过,他知道我们最后价格会高,我们报完价之后,当然这个价也不低,但是比他们想象低了,通过产品力打开竞争,其实他们还是很认可。

    这一块是我们联合团队,特别是这次远景进来之后,他们看到非常大的改善,整个供应链的变化,他们是非常相信供应能力上。质量不用说,本来就放心,他用过,而且售后也比过,售后实际数据跟后来选择新的售后实际数据比,我们本来就是优的,这一点他很放心。首先产品力这一块,赢得他非常大的认可。

    第二,还是长期合作的战略。现在车厂对于电池又爱又恨感觉越发浓重,他们把电池放在非常非常高的战略地位,怎么去思考,一定是董事会,一定是董事长,一定是一把手,一定是最主要的管理人员要思考的事情。而且他们一定要找到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一家到两家,这个诉求是很明确的。如果没有这个诉求,我们这一次拿这个订单还会更难一些。这次我们感觉到,对长期合作诉求其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远景的整个战略是匹配的,你看产品属性,现在产品竞争力又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满足。

    还有一个,远景科技集团在法国的业务整体开拓也有很多年了,我们对法国市场很了解。还有一个也跟我们选择雷诺有关系,我们资源有限,不会一时开很多资源。我们现在越来越看市场,你定点很多东西,最后有一个关键问题,车要好卖,就像大家做特斯拉,为什么做特斯拉?因为特斯拉车卖得好,供应大,我们要寻求一个商业良性的东西,最后车的量要大,哪怕他的要求很苛刻,我们都会去做。

    像以前的帕萨特、桑塔纳,这个车很多,赚死了。如果你连10万辆都没有,你这么大的投入,你怎么办,怎么赚钱,这么大的投资,你很难赚钱。大家别忘了,现在ZOE欧洲排名第一,超过了特斯拉,客户的选择是最关键的,你说再多都没有用,你标榜你的车好坏、贵便宜都不重要,贵要能卖出去也行,便宜能卖出去也行。 

    第二,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了,特别是智能汽车时代来了之后,大家更注重的是用户体验。这个用户体验一部分由车内软件带来的,所以现在软件化是一个大家谈得很热的。还有一个,法国文化是靠设计,很多公司都把设计公司放到法国,因为它的文化是鼓励设计感的。我觉得在这个时代下,我认为在智能汽车里,以用户体验为主导的智能汽车的时代里,法国文化的能力得到一个增值。而以全球化为主的多产业联盟里,中国的文化和国力给我们带来很大机会。

    我觉得未来智能汽车,第一肯定是美国市场,因为软件最强是美国,必须要承认这一点,特别是无人驾驶他们顶级人才,还有过去他们做这么大投入,都是几十亿、上百亿,不会不产生结果,我们一定要认清这个形势。

    第二,用户体验为主,法国文化这个东西就有发挥优势。现在跟解决7、8、9十年代的客户需求不同,那时候需要一辆耐用性汽车,那个时候可能是日本、德国为主导,但是现在以用户体验为主,车的整体水平提升了,就像中国为什么民营这三大家,为什么蔚来很快也能到一定程度,特斯拉为什么很快就到一定程度,因为他们整体水平在那,然后再叠加它的设计,叠加它的极致,叠加它的电池,叠加它的自动驾驶,很快就OK了。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它的设计要素就出来了,因为我们也在反思,就像特斯拉一样,试驾了才知道,原来特斯拉就是体验要好,就得认可这个东西。所以它还有一些细节比不上大众、丰田,但是它的那种东西是丰田和大众体验不到的。第一车型适合欧洲文化,消费者容易接受。打个比方庄老师您再有钱,也愿意开这种小车,不会丢面子。第二,它作为新能源车,一定有它的感知,它的用户体验。而且我个人认为,接下来平台化,因为法国人想问题跟很多人不一样,它的这种设计感,设计文化增值、红利会让它下一波获得。

    你看中国这些车的造型基本上都是老外设计的,红旗也是意大利设计的,中国看到好的车型基本上都是老外设计的。说实话国内文化土壤让我们设计能力吃亏了,但是这个东西不是说一下两下就培养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觉得法国积淀这么久。我们也在反思这件事,我们觉得值得。本身它的能力摆在那,机械制造能力很高了,再加上电池,它做得也早,因为它整个联盟做得也早,其实它是几个叠加效应。现在雷诺也很聪明,现在也想弯道超车,这个背后也有双方战略的认可,我们也认可,再加上就是谈到所谓的建厂,没有办法。特别是这次疫情期间,几个主流的G7国家,他们对于主流新材料、新能源,或者自己主体工业体系,突然发现一收缩,产业供应链是最大的问题。

    再加上美国断供美国的芯片,后来发现,供应链非常重要。你的工业体系,你到底想保哪一个供应链体系,汽车无疑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的强项,英国还差一点,但是它也是老牌做汽车的国家,大家原来意识到,甚至于原来讨厌的汽车工业,一下子变得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国家定盘石,解决就业也好,这个东西还有很多技术都要在这里应用。它带动这个产业一块钱的GDP投入,可能带动至少1:10的提升,是拿实际的结果提醒他们。

    他们纷纷在出台政策,2024完成供应链本地化,要么加关税,甚至可能直接限制。比如美国可能直接限制你,就不让你卖,除非达到75%本土化率,指定哪几个电池厂商等等。这是大势。基于大势,要想做国际主机厂,两年前咱们聊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中高端,我们没有变,今天跟几位老师聊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坚守我们这个目标,我们陆续还有几个方案。

    我们还要看大势,除了战略,还有从大的产业环境来讲,或者营商环境来看,你肯定要本地化。本地化对于远景AESC来看,我们本地化要比别人走得要快,这次为什么在战略角度思考我们联合建厂,我们在那建厂的一个考虑。因为我们有欧洲的团队,有美国的团队,有日本的团队,建厂有一个大问题,你得有人建厂,还不是钱的问题,谁都有钱,问题是谁来建这个厂,谁来运营这个厂,谁来确保这个工厂?纯中国人出去是不行的,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我的好处是,我有国外成熟的团队,而且他们还是干电池的团队做这件事,这个东西是我们自身一个战略底气,战略自信,我们要去做这件事。我认为做完这件事之后,带来的收益不是简单的供应链的收益。这就是为什么你看欧洲狂砸Northvolt,它要培养一个自己的电池工厂,不然以后要么韩国的,要么中国的,要么日本的,它就废了,欧洲怎么办?

    其实那个你就认为Northvolt就是在补贴,它的融资凭什么一下就那么高,那是一个完全欧洲人自我研发,自己设计,自己运营的工厂,看谁有竞争力,得通过这个东西把它拉起来,否则最后变成类似中国汽车市场这样,通过市场换来技术。

    三、四十年前丰田、奥迪在中国都面临这个问题,现在它也得骗自己,虽然这个很难,谁做?钱是投进去了,成本能不能接得住,产品力能不能接得住,而且它的整个供应链是不完善的,这个很痛苦的。但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我们认为大势,我们分析下来,非常必要要做这件事。

    再多说一点中美贸易战,我们必须得接受,我们得拥抱这个变化。拥抱这个变化过程中,除了国内市场,还得有海外市场,全球9千多万辆,中国大概2千万辆,就20%,未来大概也是这么一个情况,新能源车首先从欧洲开始,因为零碳战略和整个接受的程度。欧洲是大家必争之地。从这个角度,有这些战略要素,使得我们最后回到你刚才说的,我们为什么和雷诺合作,当然跟产品契机有关系,我们一直做软包,它非常认可软包,这个非常契合。首先,我们几个因素都凑在一起,使得你们看到今天这个结果,双方的战略选择,同时验证我们产品力,我们战略选择之后,让我们能够下决心去法国落这个工厂。

    我们法国工厂是为整个欧洲投入,不然我们不会马上坚定去法国建设,现在来看,大势摆在这。很多人说你去波兰吧,你去匈牙利吧,很多地方也在抛橄榄枝,张雷见了好几个大使,也有中间人牵线搭桥,我们选择法国一定是战略思考。雷诺在我们中国人的印象中,和雷诺在欧洲人的心目中是不一样的。

    提问:江阴工厂有哪些汽车主机厂的客户?

    赵总:马上做量产的是吉利衡远,吉利集团买的英伦出租车,把出租车宣布换成充电的出租车,这个电池业务最后选择我们来供。从国内来生产模组,然后给吉利供应。这个单子不大,但是挺有意义的。再次验证我们产品被国际OEM所认可,所要求,其实寻求我们还是高的品质,高的安全性,因为出租车,安全嘛。同时,江阴工厂那条线,去年已经做了某客户3个车型的冬标,因为商务上的问题没有谈妥,因为经验的积累,现在同时又谈了另外两个主机厂项目,你知道中国定点很快,我现在不好说什么时间点。

    还是涉及到一个选择的问题,你们都做了大量分析,国内订单不赚钱,但是不赚钱的订单,我们也是在谨慎分析这些问题,现在不赚钱,未来能不能赚钱?我们选择跟我们匹配的主机厂和跟我们匹配的项目,否则的话,我们也希望我们产品得到溢价,能不能得到溢价,可能你的产品,你的安全别人不认。这种项目结合我们当前资源投入,我们为什么要去拿这样的订单?

    这就是为什么国内看到消息很少。其实我们这个过程做两件事,一个是联合团队,中日美英联合团队做产品开发,一个是跟雷诺这样的国际公司,其他像日产就不用说了,因为周期比较长,我们在做这件事,同时加强我们研发团队。

    第二,我们量产线,一期工厂几条量产线快速在做,因为我们做的很多都是第5代,都是我们大模组,大电芯,这里面有很多技术问题逐渐要解决。其实我们一直在做这两方面的能力。

    同时,最近储能业务发展非常快,国内纷纷出台政策,因为去年疫情没有见面聊,你看19年还没有30、60(碳中和)这个事,现在30、60(碳中和)张雷专门给高层写了信,电池这个业务,它融合进远景整体战略,不是单一战略,这就是后来张雷,我们谈三新,是政府领导在跟我谈三新,新煤炭、新石油、新电网。这个又恰恰契合30、60(碳中和)的东西。而30、60(碳中和)的东西带来一句话,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以新能源带来的除了风大力发展,还有储能大量进入,否则无法抵消由新能源为主体带来的挑战,那就是波动性和碎片化,这个储能带来的,尤其在发电侧,如果不配20%-50%的储能容量,我们电网可能就崩了,未来储能是必须得有。市场在我们这,技术我们又有了,所以我们现在储能电池上面,从前年底到去年,我们花大量时间在做这个市场,我们储能产品是供不应求,现在排货发货的问题。

    提问:储能电池已经开始供货了?

    赵总:从去年底已经开始供货。而且这些东西配合我们风电、光伏。客户在选择的时候,就很混乱,不知道选谁的时候,最好选我们,我们又有产品能力。因为储能没有明晰的商业模式,它还是作为一个平衡器,未来政策会经常变化,电网怎么考核还不清晰,所以现在选我们是最放心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开拓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所以储能未来空间非常大。国内这两年,除了刚才说的动力电池,我们在做储能。我们还在做电动重卡,我们认为电力重卡在动力电池本身很重要的分支,这个分支的好处,它会更快,就像大巴一样,它的市占率很快变成新能源的重要部分。

    但是电动重卡空间比大巴快很多,每年160万辆到180万辆重卡的更新,别忘了,一个重卡将来300度电-400度电,而且未来更适合一些换电场景,特别是短途倒运的情况。

    关键还有一个好处,地方政府特别强调30、60减排,一辆重卡相当于20辆小汽车的排放。而且还有一个好处,一旦纯电重卡换电模式成功之后,它用的电量是巨大的,一辆车一年20万度电,这个电都是当地消耗。这样的话,如果风光资源富足,又有这种场景,带来的是把所有产业都留在这,石油就很难说在当地建炼油厂。这样对它的经济完全是拉拢,是所有这些东西都有了。

    所以我们非常看好这个。但是这个也不是谁都能做,最好匹配我们从发电侧到电网侧,到换电运营侧,到电池,我们正好有这些东西。所以这个环节对我们来讲,我们非常看好。而且我们主力在布这个东西,这个可能是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

    提问:先问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看了一下18年的时候,远景媒体开放日,当时张雷总打了一个比喻,当时刚刚收购 AESC,锂电池和电动车是一个马拉松的比赛,宁德时代跑100米,LG可能跑80米,我们是跑70米,意思是刚刚开始,没有办法下这个定论。现在三年时间过去了,我们想了解一下,您也讲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我们现在身位如何?市场上会有一些数据,这个数据可能是一个维度,在我们内部看有没有其他想法?

    赵总:我希望庄老师一直跟踪我,很有意义,等您5年后写一篇报道,10年写一篇报道,那会儿价值完全不一样。你刚才说100米、90米、70米,今天怎么看这个事呢?它又分不同阶段,你按什么维度看它?你看出货量,跟那会儿差不多,甚至于拉大一些。但是,你要开始看订单了,就像远景风机一样,2014年,如果完全看出货量,远景可能排第5名,但是你看我们订单,你看我们产品力在行业内竞争的结果,我们那会儿已经进前三了,我们对手就是这两家。

    而且这只是公布了雷诺定点。 刚刚提到的几家车企,与我们竞争定点的都是排前三的电池企业,而不是跟4、5、6、7在争。我们在竞争的时候看不到别人,我们在国内也基本上就是那几家,当然国内LG出现得少,松下几乎没有。你要看发货量松下也在前面。但是在海外争的时候,比亚迪看不到,基本上就是LG和宁德。国内只不过换了,没有LG,可能换成了比亚迪,也可能会换成了其他某一家,比如说亿纬锂能、中航。

    海内外主机情况厂不一样。像海外我们逐步获得订单,就像你说的,你怎么看这个赛跑,我的上升速度得到客户的认可,因为它在逐步给我大的定点的订单,以前产品力的认可所以他给了我订单,就会确保我未来的交付,我就起来了,我才可能交付。还得有高质量的交付,因为它排名第一,它有量,他给你承诺100万辆,但是传统意义上有可能,跟它的期望值不一样。所以我们认为至少从目前结果看,是可信的,可期的,在这个方面,我们在快速进步。

    从我们产品上来说,基本上就排名前列的几家打,你也很难说现在谁是100米、谁是90米,谁是70米。接下来还会对外发布一个接一个订单,如果从这个维度,我们在靠近,基本上在这个峰值上。如果我真的还在70米的位置,其实我拿不到这个订单。

    但是,从可交付的产能这个方面,我们还是有距离的。这一个就催生我们尽快把法国工厂建起来,催生我们未来几个订单,把日本工厂建起来,把美国工厂建起来。你看中国,我们储能业务的需求使得我们鄂尔多斯基地,去年10月份确认,冬天就打桩,为了抢这个东西,我们今年10月份就进设备,我们明年初就量产,因为市场在这摆着,你要快速进入。所以有价值的产出的订单,我认为我们也得快速往上。

    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以产品力和未来所谓的出货量这两个角度去说。但是,远景也不是一个什么都吃的公司,你看我们在风电也不是什么都吃。我们希望远景的产品力一定在第一集团,出货量可能我们在第二集团,我们不是追求出货量一定非得第一。我们出货量一定是追求有价值的出货,这个是商业本质,就是订单要赚钱,能给公司带来利益,否则你凭什么拿钱再去投入呢,你这是不良性的。但是我觉得会有几个突发情况,因为每个公司都有几个爆发期,我们爆发期在什么时候呢?除了这几个大订单我们会有大爆发期,到时候跟远景能源更好的融合,会有几个大的爆发期。

    因为最终,我们跟主机厂面临都是零碳目标,这个跑不掉的。主机厂最头疼一个是电池,一个是零碳,再加上车型智能化,它也就这几个难受的地方,我们一下子能够给他们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电池问题,一个是零碳问题。未来我们希望在智能化,还能解决更多的问题。不是光帮它解决一个问题。当这几个要素都符合在一起,会使得我们市场意义来看,我们量会有暴增。这个在逐步被市场所认可,还有主机厂所认可。

    提问:你刚才讲远景进入电池领域,零碳,你认为远景集团如何赋能远景电池?

    赵总:我不知道您关没关注4月22号地球日,远景在上海召开一次活动,我们那次郑重宣布远景2022年先实现生产运营零碳,2028年实现上下游产业链零碳,这个是我们最早的。

    为什么我们敢承诺?我们这里最痛苦就是电池零碳的问题,首先集团在给我们赋能,我们综合方案,不是一个风电的方案,我们还有方舟碳管理系统,首先你得查清楚碳排放来龙去脉。同时这里要有大量的计算,帮你节能,帮你减排,怎么实现最好的方式。

    因为不同场景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在鄂尔多斯的工厂和在江阴的工厂和在美国的工厂,和在日本的工厂不一样。比如说鄂尔多斯有大量的风、光,还有储能资源,我们很快实现了零碳,而且还能把零碳方式有多余的东西,给周围的工业园区去用。但是在江阴就不一样了,没有那么多资源,首先利用非常有价值的沿长江的机位点做风机。还有光伏屋顶,跟当地企业做大量的商业屋顶光伏来做。同时节能减排加强,降一些碳排放,再其次跟绿电整体的供应,再抵消一些东西。

    再就是未来氢能的应用,风和光未来量大了以后,不需要你这个功率的时候,你功率很大,那个时候怎么办,需要的时候,晚上需要了,没有阳光,怎么办?通过氢发电弥补峰值。未来这一块技术会快速成熟,氢作为能源站,不光是作为市场上很热的车的氢燃料电池。氢作为能源站的难度远远小于氢作为燃料电池,它的成本会很快降低,因为它的场景相对固定,因为对于氢的储存,氢的运输,就配合富余的风光产氢和用氢的场景。恰恰远景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时间的储备,技术储备、时间储备和人才储备。

    你们看张雷每次提的都比较超前,从2016年谈2毛钱电,结果2018年实行,去年4月份,两会的时候,谈出两个一毛,一毛钱风,一毛钱的储。他还是有战略的眼光,几位媒体老师可以关注他,一般在两会他会提一些说法,比如说三新战略,有的时候也会很落地的两毛钱,一毛钱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代表行业巨大进步,因为你突破一毛钱完全不一样,就跟短信是一块钱一条,那个时候大家舍不得发短信,结果突然间中国电信牛在哪里,直接降在一毛钱,用户量上去了,收入快速增长。所以说,你看我们在新能源一定要降成本,只有降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火电追不上,其他能源根本追不上,油追不上,人是逐利的,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光补贴是补不过来。

    刚才你提的,怎么去赋能?首先远景集团给我们电池赋能,电池做到零碳。我们电池上游又是很痛苦的,风机上游也很痛苦,有金属、冶炼,我们材料厂也是用电很多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都是用电很多的。

    我们现在怎么办?第一,帮它改变,这个就是新工业系统,由零碳30、60目标带来的新工业体系。新工业体系使得耗能大户两条腿走,走到有新能源主体,低成本绿电实现产业置换,这样既满足它的低成本,又满足它的零碳,才能存活。必须是零碳、低成本才能活下来。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这个就是远景集团对我们最大的赋能。你说到后面成本差不了多少,你如果不是零碳,欧盟一定收碳税,日本收不收你碳税,美国收不收你碳税。未来一公斤到底多少钱?谁知道。但是这些东西一定会在接下来几年内,会快速形成市场。在全球化遭到回潮的当下,只有气侯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是不分种族,不分意识形态的。可能气侯问题只谈了一小时,那没关系,谈技术问题我们永远是开放,说明它的价值所在。

    这次张雷去法国,不是光谈雷诺订单,不是谈相互的选择,不是谈建不建厂,是谈零碳未来怎么帮法国解决它作为欧盟主体地位,怎么让法国重新复兴,你没有零碳方案,你复兴什么。现在所有东西,复兴的前提都是零碳,基于零碳的复兴。去英国也是,也得谈这个。日本2035年全部燃油车禁售,发布了,丰田非常反对,为什么日本很痛苦?日本没有资源。地震国家,本来建设这方面成本就非常高,陆上风电也就那么些机位点,光伏也很少。它只能靠海上,但是又不能做近海,远海又成本很高。

    其实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很快就会出现,但是这一次只不过中国意识得早,因为我们拿这个说事。其他国家可能完全没有拿这个跟你做贸易壁垒的条件跟你谈,中国马上就面临这个问题。零碳这个问题,未来确实是我们作为集团的优势。

    提问:零碳包括低成本有可能在市场中爆发。雷诺看中远景,除了产品力,长期合作诉求,你们选择雷诺这个车,雷诺选中远景优势也是基于零碳?

    赵总:对的,这次电池本身已经让它非常惊喜了,但是这次是一个战略选择,不是单一我中了它一款车型而已,它的战略选择就是雷诺看中远景在零碳领域的能力,而且它看中我们对法国市场的理解。因为我们在8年前就开始进入法国市场,法国本来就有风电厂,而且逐步在开发,逐步合作。一般人现在开发不了法国风电厂,就我们一家。我们对这个市场的尊重、理解,贸易规则非常了解。对于法国有很多疑惑,比如罢工,但是你要理解,这个市场有它天然的特点,就跟日本市场一样,你要理解好,你要按照它的规则走,你就很容易再做商业。我们这次为什么能达到这么好的战略合作,他们认为我们理解它,能够熟悉掌握当地贸易语言,贸易习惯,和商业氛围,我们恰恰这次零碳能力一下子切合了雷诺。因为他们高层也是欧洲的精英,首先第一他们非常认可,欧洲几家车厂,他们非常追求这个,我们跟他们沟通交流,这个东西是必选项,你东西再好,做不到零碳,不跟你谈。

    提问:我之前看欧洲电池法规定到2024年就强制要求电池企业的碳排放降到一定的水平。

    赵总:它是很清晰用什么手段搞你,它是有压力,而且未来会变成成本的。我跟你讲,不光是成本,未来会变成0和1的情况,你弄不好,就玩不下去了,你能进去,再算成本谁更便宜。

    提问:关于法国电池工厂,因为我们看到新闻稿的数据,包括张总接受一些对话,我们设计的时候,产能规模怎么一步一步规划,这个产品线是怎么考虑匹配雷诺,还有其他主机厂。另外也看到外面报道,20亿欧元的投资,如果是的话,这个金额是不是这样?未来这笔钱这么大,怎么去筹措?

    赵总:首先这个工厂先有订单,再有工厂,很明确,这是一个健康的,也比较高效的。这是第一个回答。

    第二,这个量也是基于当前订单和未来订单的预估,当前订单很清楚,未来订单做到多大,首先雷诺给我们一个很清晰的建议,我们写在协议里。当然这个工厂并不是只建给雷诺,我们建在欧洲,首先兼顾欧盟,我们再得出24GWh,这是一期。一期先建9个GWh,先上4条线。因为大家都知道,谁建都是一样,咱们说得很技术,你得有一个经济模型,未来是4条线最经济。但是又不完全,比如说在日本到底是3条线最经济,还是4条线最经济,因为每个国家建筑成本不一样,在法国我们认为一期上4条线,9GWh,但是9GWh又是基于当前产品力,我们设备能力。因为我们先做基础,我们下真正设备订单不可能现在下就能拿到,过段时间再下,下了之后有可能再提,可能9-10GWh,4条线是比较经济。因为我们现在也把工厂作为产品化、模块化的东西去思考,这是一个经济模型。

    你刚才说是不是20GWh这个概念,这个要看每个公司单GWh投入的情况。比如说24个GWh,我们大概算了算,大概在20亿欧元左右,会有一定出入,我们希望这个值小。但是这个是我们初步一个概算。但是说实话毕竟没有在法国建过厂,应该大差不差。因为你含土地、含工厂、基础设施、空调,再加上工艺设备,再加上运营成本,都算上,应该差不多。

    提问:前面讲到联合建厂概念,这个是指?

    赵总:不光是雷诺提出这个想法,还有几家提出来,目前我们跟你说的,我们自己建厂,先自己建。但是后面几期,有没有可能跟别人联合建厂,这些都是开放在谈。有没有可能半年后建着建着,谈着非常好,就把别人拉进来,也不好说,就算联合建厂,也是别人出钱,整个设计都是我们。一期目前是我们。

    提问:我们根据雷诺给我们的订单,我看新闻稿提出,雷诺向远景提出5年40GWh,120GWh的订单,这个范围还是比较宽的?

    赵总:说实话这就是我们宣传的时候,这更接近于实际的。首先40GWh是保底要求,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满足突然要我们太多,我们供不了也不合适,我们认为在法国或者给雷诺,在供货范围大概是这样。第二,之所以有120GWh,提了2025很宏伟的目标。但是双方都知道,这是一个基于双方的预期,对车型的判断,我们说没有问题,一路看着走,你也不是一下子到120GWh,比如说到2025年,你非常好,我们就帮着你去做。

    提问:这5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赵总:应该从2024年。

    提问:之前给它?

    赵总:给它供C样、D样样品,它用来验证,这个过程中,那边建厂。我们说那叫批量供货,批量供货从2024年开始。

    提问:以法国工厂为基础?

    赵总:对。其实我们未来日本也会讲,未来我们样品有可能从中国供,也有可能从日本供,看哪边样品供应情况。

    提问:远景这边有风能储能设备,我们储能设备是全新电池,还是可以使用回收利用的梯次动力电池?

    赵总:现在都是全新电池,我们没有梯次动力电池,我们用的都是全新的。关于储能梯次利用,有关部门近期刚刚发了一个文,对这个有点担心,这个文只是一个建议。主要还是过去电池做的过程当中有点把关不严,质量把关不严,会造成电池尤其时间长了,急速衰减,形成金属之后此刺穿隔膜。大家对电池应用还没有那么广泛,像韩国企业问题出现,中国在北京也出现这么大一次事故。我认为这是好事,会让我们行业更加重视电池的品质和安全,其实对我们是好,对远景好是的。出了北京这个事之后,我们订单多了,原来跟他们讲安全方案,他们不关心。现在变成说,赶快给我看安全,原来远景的安全是成体系的,不论是我们材料还是我们整个电极生产,还是模组生产,还是多层保护,至少是目前挑出来是最好的。这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事。你说所谓梯次电池,我认为梯次电池未来应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场景。但是首先要确保你的电池是可控的。

    第二,你电池运营过程中数据对我未来梯次是开放的,这个话题我在2018年底,2019年初跟宝马一个副总裁就谈这个问题,因为那个时候提了50美元,那个时候就意识到,通过梯次能源也好,它会很便宜。但是,梯次利用用不好,其实一样,新电池用不好也着,不是梯不梯次利用的问题。韩国也不是梯次利用,不是一样20多起,中国只不过用了一部分梯次电池。但是核心一点,这个事只是让我们意识到安全,不论对于车,还是储能都非常重要,原来大家觉得储能问题不大。因为储能电池更多,车100度电,储能一下子20兆瓦时,40兆瓦时,100兆瓦时,其实在这个方面,恰恰是我们技术才能使这个东西得以保留。它是有技术门槛,因为这个东西一旦滥用,后果是很麻烦的。就跟风机一样,有技术门槛,不是说谁做一个风机就能赚钱,且不说赚钱,给你砸了失败了会有很大问题。

    当然,这个事我们不希望发生,发生了之后对行业是一次打击。但是技术是往前走,不会因为特斯拉着几次火,大家都不做新能源车了,这个也是必经之路。但是对于远景这样,安全上有特殊的要求,有一直追求品质的公司,对方是很相信的。

    提问:我问了一个问题,刚开始这两年比较低调,实际上19年收购了AESC,江阴工厂开始建了,过去了有两年时间,对中国无锡工厂建的进展,包括产能出货,还有在生产哪些产品?

    赵总:我们一期做了5个GWh的产能,这个跟我们原来没有什么太大出入的,4条生产线,一条磷酸铁锂线,三条三元线,一条铁锂线正在出我们储能电池。第二,我们这个工厂还做了好几条实验线和中试线,因为我们中国做的速度快,很多项目在前期送样都在这个其中。在三元线在吉利衡远的项目,我们前期要做到D样,要满足定点项目。前期要给雷诺也好,和接下来几个也罢,其实基本已经在谈定点产线,因为产品不一样,我们要先给它做好,要做D样,做几百辆车,接近千辆车的D样。

    第二,中国公司供应商现在也在快速开发,没准过两个月三个月就做定点了,定点可能明年很多量产项目也从这里出。现在这几条线比较柔性,我们要能支撑住,这里还没有一个订单像欧洲一样,像美国一样一做做6年,我们可能经历今年、明年,今年切换要做这个产品,明年要做那个产品,现在是这么一个状态。接下来,当时我们说的是20个GWh,二期很快会启动,二期大概是10到12个GWh。

    提问:三元,包括定点,包括做中试,这个是8系还是7系?

    赵总:都有,我们产品线比较柔性,从我的产品上,三元软包这个没得说的,我们兼容尺寸也是从360模组,到560模组,到超大模组,这次雷诺就是超大模组,我们都得兼容,我们电极线,我们模组线,我们pack线都是有这个能力。

    第二,我的这个生产环境能够支撑8系生产,8系目前是最苛刻的。但是我们预备了比8系更苛刻的,高镍情况下更苛刻。这个时候我们看客户,你要7系还是6系,我们给你生产。 

    提问:我看之前有报道,之前报道咱们也在做软包CTP?

    赵总:我们就叫大模组CTP,CTP概念本身原来降低390模组,或者590模组,模组铝板多了,以前打一个小包,以前是12个590模组,不是这个意思。像方壳其实还是有模组,只不过把外面那个壳去掉,通过扎袋的方式,外面贴胶,这是一种方式。

    我们现在把电芯做成一个大模组,原来模组没有这么大,现在一个pack里面4个大模组,大模组直接贴在底板上,这样就降低模组数量,原来一个Pack可能8个模组,10个模组,12个模组,甚至18个模组,现在就4个模组,甚至有一些车是3个模组,看你的包络外形。我们4个包络比较偏多。就是能量密度提升,但是这个里面会克服很多结构上新的技术,比如说我的排列多了,原来电线不用排那么多,串联方式不一样,这里面热失控,你要控制要求比原来高了。这个就是在模组和pack设计能力加大做这方面的投入。

    提问:已经成出品了?

    赵总:成组效率是一样的,首先它做方壳本身是效率比我低的,我做软包,可能成pack的时候,要比我强。但是我用几个大模组抵消了我的劣势,所以最终效果是差不多的,现在来看。

    提问:请教一下关于成本竞争力的问题,过去3年里面,我们远景并购AESC,包括无锡工厂提升产品成本方面做了哪些事情?未来,我们有很大的扩产的需求,他们都在谈将来供应链稳定,也涉及到成本持续下降,我们有哪些布局?哪些考虑?

    赵总:成本竞争力有几个:

    第一,还是从设计上,首先设计降本是最关键的。原来我们设计是多少年不变的,它有它的好处,但是它有它的不足。现在至少从现在新的产品上,我们用了更新的设计,首先设计降本,我们设计减重,我们CTP大模组让你的成本更低了,因为你不需要那么多模组,你的整个铝壳、你的焊接,制造成本都降低了。

    第二,材料上的设计,包膜成本也降低了。原来我们用的标准523,现在我们用的低钴,可能是高电压体系,本身成本就低了。同等电量情况下,钴的含量更低了,材料本身也比标准膜便宜,这两个关键设计是一个很关键的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从采购上开源,我们充分利用中国的红利,我们在享受红利,就像你做风电,你享受远景的红利,我们叶片便宜多了。我们现在在主材上,目前中国的成本竞争优势还是比较明显。我们现在把经过了行业主流电池厂和主机厂认证过的供应链纳入进来,原来我们很单一,现在我们把它放开了,放开之后去选择这个行业主流几个,它的成本一下子降低了,从开源角度上来讲,从供应商管理上,也是降本非常明显。

    第三,利用新的工艺, 关键工艺验证也是降低成本。我们生产效率,原来节拍低,PPM低。首先是新的工厂,我用新设备,首先设备造价本身就低了,这样摊销就低很多了。第二PPM又增加了,原来日本工厂这1.9GWh,原来设备太老了,在当时是最新的,非常高效自动化,现在来看它的PPM低了。现在我们用最新的设备之后,它的PPM已经增长好多倍了。这样单产产能一下子上去了,基本上单产2GWh以上,我们4条线8-9个GWh。这个是很明显的成本这一块,设计、采购,新的工厂工艺引入,新建工厂成本降低还是挺明显的。用人也少,自动化程度更高了,这几方面都是很明显的。主要还是设计,设计降和采购降。

    提问:这个有一个数据吗?

    赵总:比的话给别人感觉不好,实际上很大,但是我们不希望说这个字,显得我们原来太高了。说实话,有的时候用过这个产品的人,一说这个数字他们很惊讶。我们一打开成本模型,其实我们是很开心,我有很多空间可以降。现在核心的东西,现在已经可以跟一流的电池厂匹配,不能说比他们低,我已经在一条水平线上。接下来希望更多还是靠我们设计降本和供应链管理降本。

    刚才你提第二个问题供应安全问题。我们这个市场未来三年,我们当时预测,2025年怎么样,2030年怎么样,都有预测,不是说今年预测,那会儿预计100GWh、500个GWh,其实现在还是这些东西,为什么现在保证供应,我认为还是一样,好电池保证供应始终还是一个问题,这个行业对好电池要求越来越高,并且标准是在变的。你最终能够在这个阶段,当下这个阶段,什么叫好电池,能供应的量始终是少的,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我不认为电池总供应量能满足需求量,肯定不存在饱供的问题。好电池就是缺货。而且会一直缺,因为你的市场还在快速增长,你好电池供应能力比不上行业快速增长。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好多主机厂,这次雷诺非常欢迎我们过去,未来我们很有可能,我们跟一两家联合建厂,也是为了保供问题。

    提问:好电池和不好电池的差别?

    赵总:就是品质。但是这个行业后面很多人纷纷还在建,有时候很难理解,你看国内几家,200GWh,我就问你200GWh你给谁供呢?200GWh折算得多少辆车,那得300万辆车,而且排名在那个位置,它给谁供300万辆车。我现在跟你谈一期、二期,很谨慎谈这个问题,我得有客户,我供谁呢?不能拍脑袋呀,你给谁供呢?你产品又没有拿到市场上最主流车型订单,你建那么多厂干吗呢?认为在造一些恐慌。国内一个是资本,因为在纷纷上市,需要一定的东西。第二,他们宣布的东西,为了跟当地政府要补贴。我觉得我们还是很慎重,远景从来不去靠吹产能,没有意义,过了那个阶段了,真正投资人没人去看这个东西,人家看的是你有效供给。

    提问:说到产能,前一段时间看对话,2025年产能比现在提高约6倍,如果10到9左右来算,也不是很多?

    赵总:张雷他第一没必要吹,第二有效产能,一定要切记有效产能。咱们毕竟是制造业,制造业玩不得半点续假,不然都是摊销,你摊销多少钱,就算地方政府给你补贴,政府的钱也不是白花的,最后还得吐出来,还得看它有效供给,良性供给。

    提问:与日产汽车会合作?

    赵总:日产合作非常好,但是日产是我们股东,是除我们之外最大的股东,而且我们非常看好。第一,它leaf卖60多万辆,一直这么畅销,一直没有事故,要尊重它的产品,日产以技术为擅长的一家公司。第二,我们相信它在新能源上的积累会得到爆发,只不过它过去在人事变动,让它出现一些波动。但是它稳定下来,会去做这好一块。

    因为你放眼全球,真正有新能源造车能力的也不多。现在的好处,跟雷诺一样,经过这两年给它新的项目,我们送样、测试,因为我们对它是完全开放的,它感觉到了太多的惊喜,无论是产品力,无论是成本,无论是我们现在跟高层跟它的互动,和我们在战略上对它的匹配。

    特别是2035年这个政策出来,再加上日本政府高层,已经开始在思考电池如何作为日本未来的东西,而且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现在丰田宣布40%电动化,日本不希望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现在日本政府也给了我们建厂补贴,日本政府经济发展部已经给了我们政府的补贴,真金白银的补贴,用于我们在日本的建厂。

    提问:扩充原来产能?

    赵总:是新建厂,给了头部支柱产业,日产明显感觉到了,日本政府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它在新能源车上投入是非常赞成的。当时我们也尽调了,比早期的数值翻了很多倍,看了我们产品之后,我们接下来会有消息宣布跟日产的合作,因为跟它有一个约定,不能提前宣布。这个事一宣布之后,在日本是新工厂,而且日本后续一系列有动作,日本市场难进,我们已经进到里面了,接下来不光是日产,其他几家,你会慢慢知道哪几家。未来日本电池会有一个格局之分,松下、远景AESC,日本人爱干这个,分波,我们是这一波,会形成一定的联盟形式,车企之间会形成,因为它不会再有新的电池厂。你要知道日本新工厂很难起来,他们会在这方面加大相互支持力度。有些东西你要理解我们,比较敏感,不能过早宣布。到一定程度出来会去宣布。其实我们在日本有很多动作,其实比欧洲更早,因为消息的原因,没有宣布。

    提问:日本后面会扩产,法国也发布扩产,英国那边也宣布?

    赵总:英国当地政府对我们支持力度,因为我们是英国唯一的电池工厂,英国又想把日产留下来,我记得本田宣布要退出,这样英国一直想留这个产业,这个东西具体做多少,我们看跟日产的合作,因为那边毕竟还有LG,看我们合作,再决定。英国也是一样,尤其脱欧之后,保留一定的工业体系。但是我们只是扩容一下,或者更新设备,等我们消息吧,产品不是问题,做这个动作也不是问题,核心还是看英国市场怎么来看。

    提问:未来还会有一大波扩产?

    赵总:不会多。第一日本、美国不用说了,欧洲法国不用说了,这是我们在欧洲一个点, 结合这个订单,结合对法国的认知,雷诺也在法国,法国又是欧盟主导,法德这两个国家之一,而且我们在法国整个全盘的考虑。我们也在思考是不是非得去德国,或者非得去波兰凑热闹,这是我们全盘考虑。

    你知道电池没有那么好玩,这是很谨慎的事情,英国有这个团队,直接很快就扩了,这个难度对我们来讲比较简单。现在英美日相对最容易的,其次是法国,但是法国好在,我可以把英国团队、美国团队,日本团队往那做,老外团队建设运营都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是容易的。中国来讲,我们现在目前为止还是无锡和鄂尔多斯工厂。

    提问:毕竟我们是全球化企业,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有基地,这个供应链?

    赵总:对我们是好事,两个问题。全球供应链比如说优美科,目前在整个供应链体系做得比较好的正极材料,原来给我们供,现在也在中国积极布局。它的优势是全球供应链体系,它愿意跟我们合作,它跟我们合作,那几个地方一下子就覆盖了,而且它未来谈回收,它有回收能力。中国企业现在又想走出去,因为最后还是要一个量,要高的订单,高的回报。

    跟谁走出去最好?跟我们走出去最好,因为我们那边有供应链,我们之间文化的理解合作又更合适,可能比它跟LG谈更好一些,我们全球布局对我们全球供应链,现在来看,促进效果特别大。恰恰使得供应链厂商把我们当做战略伙伴来对待,实际表现就是给我们加钱还是对我们的保供。

    提问:一方面我们在全球有很成熟的订单。

    赵总:因为我们材料也是定制,给了你,不见得它就合适,为了你这个东西要不要开线,开多少线,这个都是问题,我们联合配方都要联合开发,就像我们选择主机厂,我选择谁很重要,它也是一样,它选择谁一样的问题。现在来看,因为我们全球布局和未来国际主机厂定点,你要知道谁做生意,庄老师你做生意,也愿意跟头部企业一块玩,因为良性。

    提问:我问一个国内工厂产品的问题,远景有一个第5代811电池,是不是江阴工厂都是这个300Wh/kg的电池呢?

    赵总:811是我们其中一款产品,300Wh/kg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因为这两年产品也在迭代,已经超过了,其实客户要的标准已经提升了,在最新的项目上。后来关键的东西,这里面不光是高电压,我们有6系高电压,我们也有7系,可能能量密度可能跟811差不多,但是它的安全性更好。这几款产品都是我们主打产品,而且还有倍率型快充,还有一种能量密度没有那么高,快充的。这几个都是全球联合开发,样品得到客户认证,有一些项目进展会比较快。

    提问:远景动力是不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公司,它目前一个股权结构跟18年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差别?因为我也看到我们有2025年准备上市的计划,我们投这么多工厂,也涉及到融资问题,这个能帮我们做一下解释吗?

    赵总:第一远景动力不是一个新的,3年前谈的时候就有远景动力,我们当时国内注册就叫远景动力,我还是它的法人,因为中国不能注册外文的东西。远景动力分几层意思解释。第一,远景动力是中国的叫法,在海外就叫远景AESC,这是第一个,没有什么歧义,股权结构也一样,没有什么变化。我们把中文名给定了,那个时候老板没有想清楚,持续叫AESC,还是远景动力,现在明确国内中文就叫远景动力。

    但是从另外架构,刚才我们说三新,远景能源、远景动力、远景智能,这样更容易让大家理解,从三个模块角度来看,所以叫远景动力,大家听了更容易去理解。远景能源就是发电侧,以风机为主。远景动力就是我的新石油。远景智能就是我的新电网,站在公司三大板块业务架构上,这么叫也非常好。所以基于这几个原因,现在更多说远景动力了。但是在海外还是远景AESC,就是远景动力。不是因为故意新建一个公司,还是这个名字。

    提问:当时有一个说法远景AESC是远景科技集团公司主导电池基金,有红杉作为投资人,这个是占远景动力或者远景AESC80%,目前还是这样?

    赵总:还是这样,没有变化。我们现在也在考虑融资动作,未来中国工厂要投资,我们肯定是要做这个动作,现在已经跟相关投资人在沟通了,两个角度。一个是我们快速拿到订单之后,有利于公司快速发展。第二,我们借着这个机会引入投资人是最合适的,对公司布局来讲都是有利益的。我们引进的时候不光看钱,看谁能跟我们更好协同发展,给我们赋能,我们相互赋能。你知道张雷是非常挑剔的,所以说我们没有大肆对外宣传,因为他也是很小的圈子做这件事。

    提问:这个是进一步融资的事情?

    赵总:对。

    提问:也是合适的时候做官宣?

    赵总:对。具体你说上市和不上市,还是以张雷来说更合适。不是说这个话题不能提,张雷的意思我们聚焦业务,融资的事不要干扰我们在业务上的判断,首先他会去安排好,因为我们不希望公司上上下下天天想融资,就跟炒股一样,想着股票去赚钱,还得先把业务做好,业务做好,别的都不是问题。

    提问:我们目的产能应该是7.5GWh是海外,5GWh是国内产能,是12.5GWh,未来翻6倍,这个数字也还不小?

    赵总:国内有些人号称200了。这个是实打实的,日本要扩新工厂,我就算分期扩,刚才你说的松本说是2025年,日本扩一下,美国扩一下,法国建一期,英国再扩一下,再加上中国二期,差不多。

    提问:关于储能电池,您说到无锡有一条线 去年底开始供货,供不应求,目前订单量能不能披露一下?

    赵总:我们在手的订单超过2GWh,在谈的项目在5个GWh。

    提问:产能就是2GWh的产能?

    赵总:我们为什么规划鄂尔多斯,我们明年从鄂尔多斯释放,江阴我们在试情况,其实这条线可以作为量产第一条线,很多产品验证在这边快速在走,培养团队,别的地方说实话很难把研发团队搬过去,未来鄂尔多斯一旦放了这个产能,那块可能会上。那边基本上10GWh,三条线。

    提问:磷酸铁锂电池,18、19年还没有提,这个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想法?

    赵总:其实不是有想法,是市场要求。我是远景做储能最早的,那会儿量很小,那会儿做楼宇储能。后来发现真正量大是发电厂,这个不是从中国开始,是从国外开始。现在北美、欧洲70%的储能需求来自于发电侧。海外主要是光储,国内是风储加光储。国内风储和光储就是来自于2019年的下半年,有几个省,比如说安徽省已经很明确地说,不放储能,不放20%的储能,你任何风电和光伏不准接入电网。2020年是风电的抢装年,安徽、江苏、湖南很多省开始,已经明文规定,特别是电网明文规定,不去强配储能,不给你接入,不给你开。今年刺激核心就是30、60碳排放。它的作用使得原来我们认为风、光市场不会像抢装这两年下来,直接上去了,还得大量上光伏和风电。你大量光伏、风电,电网撑不住,必须建储能。海外又很大,美国、欧洲、澳洲需求很大,现在储能就像你说的,市场一下子起来,越来越大。

    提问:我们在鄂尔多斯10GWh储能?

    赵总:一期10,规划20GWh。都是磷酸铁锂电池。

    提问:这个是磷酸铁锂电池?

    赵总:磷酸铁。因为储能技术还是磷酸铁成本最好。

    提问:这个叫储能级动力电池项目。

    赵总:就是磷酸铁锂电池。

    提问:你刚才讲储能,重卡与雷诺合作里面会不会有这种材料体系?

    赵总:首先当前订单是没有,我们现在正在谈好几家主机厂,包含雷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未来磷酸铁这个项目。因为没有具体东西,也不好说,但是我相信会有,在动力未来会有。

    但是有一个问题,吉利可能会考虑,磷酸铁最大的一个问题,动力电池它的回收成本比较高,三元它回收还是能赚钱的。欧洲立法规定,你卖出去要自己收回来,在算账的时候,他自己算,这个东西回收的时候花多少成本,三元是赚钱,铁锂是亏钱的,一来一往,他们是在这纠结。特斯拉在中国是卖了铁锂,中国未来国家更严格的规定,你卖,你必须回收,因为现在还没有到那时候,因为很多车都是17年,等着逼着回收的时候,大家再算账又不一样,这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技术本身就是回收难度要大。但是现在行业也很多人在布局专门铁锂回收怎么增加它的价值。

    提问:目前我们生产都是磷酸铁,有没有锰酸铝?

    赵总:没有,都是磷酸铁。

    提问:储能未来会不会布局在国外市场?

    赵总:会考虑,这个会看国外订单情况,还是看成本,国内生产运出去的成本,还是未来在当地直接生产。而且这个成本要考虑产业链,目前来看铁锂产业链国内是最好的,你要考虑能不能找到足够产业链的支撑。海外需求是旺盛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是不是一定在海外建储能工厂,你要考虑回收的问题,要考虑到整个产业链问题。因为三元在国外产量还是有的,韩国人做的比较多,韩国人把海外产业链做得很好,从LG到SKI,三星都打海外供应链,但是都是以动力电池为主,NCM、NCA,但是铁锂都没有做,但是需求是有,说了半天是算账的事,看你账能不能算过来。

    提问:能不能谈谈个人的感受,这三年从开始谈这个项目到现在,一点一点有进展,您觉得在发展业务过程中,最难啃的是什么骨头?

    赵总:哪个骨头都难啃。我只是其中一个人,我们有研发团队,有工艺制造的,也有采购的团队,也有质量团队。电池经历了几个行业,新能源、风电,第一个感受是门槛高,你想做好电池非常不容易。这几个月我一直在江阴呆着,从实验线开始到量产线,我从去年10月份到现在,他们都看不到我的,我一直在江阴常驻,我刚刚也是从江阴坐高铁,今天晚上去北京,明天谈事。我最近才出差多了一些。这在原来是从来没有的,就是电池研发非常复杂,周期长,因为它是从材料到电极到把它做到模组,而且关键当下又验证不出它好坏,这是很麻烦的事,还得大量不断测试,任何更改都要测试,而且工序极多。

    而且这个行业,因为太新,人才非常不容易获得,培养团队不容易获得,再加上这两年疫情,国内主机厂和国际主机厂要求越来越高,建厂也是一个很痛苦的事,因为它跟普通的标准厂房又不一样,它对设施的要求,对设备的要求,对人的要求又极高,那么多的管道、蒸汽、水、NMP等等这些东西非常复杂。所以说,它门槛很高。你做好了,门槛又更高。

    所以,这个叠加对于我来讲,就像汽车行业一样,你做一个好汽车不容易,汽车行业一动就是几万人,你看一上来之后,车间一上喷涂、机械,汽车为什么贵,重投资,要求太高。

    所以,我的感觉,确实压力很大,非常累,非常辛苦,说句玩笑话,“不知道做了什么坏事了”。说实话,我们唯一欣慰,这个行业未来太好了,做一个行业最怕没有未来,我们现在跟煤炭行业在谈,我们跟石油行业在谈,你看煤炭日子多好,但是没有未来,石油前段时间也在涨,但是没有未来。你知道没有未来的日子多痛苦。我们累死累活的,但是有好消息。然后资本市场认可你,按说我们不应该谈资本,但是资本从一个维度验证了我们,就像现在谈芯片一样,做芯片多难,难死了,那么多的问题。但是,资本追捧你,因为那是未来。你看现在芯片短缺都不行不行了,现在整个物联网体系,整个自动化能力,中国大需求一下子起来了,再加上新能源汽车,它需要芯片的地方太多了。现在能用通讯坚决不用传统的方式机械结构再去做。而且现在必须Smart,必须Digital,必须Connection,这三个问题让你大量爆增,就跟电池一样。

    三年前和现在,你觉得最大的不同,先说行业最大不同,那会儿未来很多人还在犹豫,百分之多少电动化,PHEV混动,现在有人谈吗?没人谈了。你看沃尔沃2025年不再卖了,各个厂越来越激进,它只会越来越激进。这三年再也没有去谈了,各个车厂还会在传统车上投资吗?很少很少。连推传统车最积极的长城,刚刚宣布了一下到2025年,新能源车占80%,这个对它挑战太大了。2025年要做320万辆新能源车,现在全国才多少?160万辆去年。

    提问:三年卖了10万辆。它的目标是卖100万辆。

    赵总:我觉得这个是最大的变化。我又想问,你们看到这个消息,你们怎么看我们?

    提问:技术的变化超出之前两三年前的认知,再加上全球政府导向,两三年前提160没有那么多,现在续航历程都到4、5百了,技术比较成熟了。

    赵总:你刚才谈的是行业认知,你对我们今天拿到雷诺订单这个事,法国建厂这个事,你怎么看?你怎么看这个事件?第一你怎么看远景动力,第二你怎么看这个事件?第三你又怎么看这个行业?

    提问:前面您已经讲到了,远景国际化成熟度跟国内很多企业还是有很多不同,国内是走出去,远景本身就在全球这个局面里面,以往有积累的技术经验,还有社会服务体系,全球化的能力,这个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赵总:你看到这个消息,首先是我们全球化能力强,因为我们消息放出去,我们也很想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们这个事,你也是业内人士,我也得思考你们看到这个消息怎么想。

    提问:像外界对远景感觉比较低调,了解比较少。这几年我一直关注远景,务实精神非常好,产品这一块虽然没有怎么宣传,但是做得比较好,能拿到国际订单,产品力这个绝对第一位的。

    赵总:你们告诉我实际的感觉,我这个订单之后,你们认不认为我不用解释,你怎么看我们把我们归在什么梯度?

    提问:松本社长提到目标,世界前三,这个就是回答您刚才那个问题,而且他讲了2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们目标是这样定,迎合你们,确实可以把你们往前三这个地方归了。我们18年、19年之后也没有就电池这个事情有过对话,消息也很少,19年、20年我们出货量4GWh,对外界来说也不知道这个公司在干什么,这个消息相对还是比较意外的。我了解远景的风格,也是做点事情,18年这个情况也是在漫长的赛道里面往前冲的。

    在法国建厂这个挑战还是蛮大的,之前国内无锡是中国团队,在法国这个地方,是不是真正能完成这个项目,包括整个供应链,包括雷诺,有几个层面,我们自己能不能把这个厂比较好地建成,投资能不能控制住,因为我知道像宁德他们建厂时间,包括投资是不是都能达到预期的,这个跟未来有很大关系。还有雷诺是不是给我们订单,将来能够履行到,有很多未知数,可能也有很大的前景,最后不一定成功。他们自己搭台给车厂来唱戏,我们做好同时,也有很多赌的成分,投的厂是什么技术路线,如果雷诺好那很好,如果不好那怎么办。还是马拉松,不知道前面有没有暴风雨。

    赵总:你说的对,你对特斯拉怎么看,大家刚开始也不看好,最终量征服了这个市场。你刚才谈得特别好,远景本身来讲,还是对风险,它愿意挑战,但是不愿意做无谓冒险的挑战。你对远景看多了,你就知道张雷这一点,不会做无谓冒险的挑战。 但是它的挑战一定是基于理性的挑战。因为这个市场不可能不拿,这个就回到18年那个问题,电池投不投,这个事不更赌呢?虽然看似有赌,但是其实是很理性在分析这个事,你要进到这个赛道里,你怎么进,靠储能能进吗?买别人的电池,我们早就分析了,最后形成三新项目,越来越相互促进,这个冒险和比您刚才说法国去冒险和拿到订单做的冒险。我们弄完了之后,产品为王,你没有好的产品,没有用。一步一步来。中国必须得做,成本可控,很多中国要素要融合,中国没有这个厂怎么去改变它呢?我们改变日方人员的想法,日本人是认事实的,产品出来,哇!可以做到这样,哇!这个速度这么快。

    提问:我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对于购车消费者来说,他们还是比较盲目的,他们怎么认知这个电池品牌,他们是反过来,他们先认知汽车品牌,再去认知电池,他们觉得特斯拉因为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他们觉得特斯拉车好,才认为电池是好的。比亚迪做了这么多好,他们车品牌做得好,产品做得好,他们就认可比亚迪的电池。您这边雷诺和远景集团,如果合作的话,现在已经合作了,我猜测欧洲消费者如果认可雷诺的产品,在欧洲市场投放好的话,他们肯定也会认可远景的电池。但是中国会有一个问题,雷诺这个品牌在中国不太行,所以说在中国这个方面,再加上远景宣传声量比较小,短期内中国消费者对于远景电池认可度不会因为这个而怎么样。除非远景在近几年和中国某个品牌,比如说像哈佛这种,声量很大的,高度绑定之后,慢慢消费者会认可。消费者是倒过来的,他首先看车。

    赵总:还有一个方法,上市、融资,被市场专业机构能炒上去,大家会觉得原来你这样,原来你那样,至少股民会把你这个东西炒起来,那是另外一码事。

    提问:刚才听您介绍储能这个问题,这两年爆发特别快,这一块是不是跟风电体系有关?

    赵总:这是肯定的,它的爆发几个问题。

    第一,张雷早就意识到这个爆发,我们就早做这个准备。当然不是说做电池完全为了储能,这肯定是一个战略协同。我们内部早就组建了专业的团队,从产品力,还是产品、成本、安全,能不能达到客户的要求,价值、增值这几点,早就做了。我们储能我们就比别人优势,比如说宁德早期做消费电子,做3C产品,已经积淀很多东西,又赶上中国早期,做了早的布局,白名单,它也不是一天走到这,LG也是,一点一点这个东西。储能我们之所以做得好,客户在那摆着,我们做的风机,客户就是这波人,我们懂呀。你原来做风机、做光伏,都做储能,但是没有电极。储能里面电极里面占了大头,它想保供怎么保。纯卖电池的厂家怎么接触客户呢,你不懂。车厂和五大四小电力集团不一样,还得接触电网,这个理解不同。

    提问:您预测储能业务未来几年发展速度?

    赵总:至少每年翻倍,应该是这个速度。市场本身的容量也会翻倍,因为它的基数还小,现在还不到10个GWh,今年大概预测5GWh,明年可能到10GWh,因为新能源量在那摆着。

    提问:您刚才问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外界怎么看远景AESC,现在就出货量数据,您觉得什么时候外界就看出货量就觉得符合我们自己所定的前三这个定位?

    赵总:如果从出货量来讲,可能要等到2023年。

    提问:这个时候是开始慢慢释放?

    赵总:很多订单开始释放,这个量就起来了。第一,江阴也不是一把5个GWh就出来,建厂本身需要周期。第二,订单获取有周期,现在几个订单,也不可能今年拿了,明年就起多少,这个慢。但是它的好处,一旦拿了这个东西,自身不玩火,能够坚持品质等各方面,你还是比较持续的,这个就是它的特点,起步慢,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融入,耐心的融入,然后获取订单,基于订单,订单养订单,现有订单养未来的订单。其实汽车零部件也是这个问题,一样的,只不过电池更具备这个特点。

    提问:咱们订单如果在2023年释放,可能产业链关注度就很高?

    赵总:对。但是你们几个已经很早关注了,那个时候就可以跟他们讲故事,你会跟他们讲18年的故事,19年的故事,21年的故事,这就不一样了,我们谈的深度还是不一样的。指着老赵的白头发说,这个是哪年的问题。

    提问:听说这次雷诺定点之前送量是从中国送出去?

    赵总:对。江阴中试线送出去。第一,它是我们联合团队做,中国工厂也是中美日联合设计,我们的模式是一个团队共同干一件事,只有这样,才能够做成真正的 所谓全球化,不这样做,国外团队怎么吸收优秀的中国营养,新的设备,新的工艺,还有新的供应体系,很多新的knowhow。

    中国团队什么时候才能把日本人工艺扎实的工匠精神,美国的规范,英国人好的方法论,怎么才能沉淀,未来整个全球工厂感觉也是一个团队,一个大屏,几个基地,几条线,雷诺也不是光中国生产,未来首先是欧洲这条线,其次美国也要考虑,它也是全球,也不是只供法国,未来日产也是这样,三个国家要一起供,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品牌,而且你也知道远景团队还是比较过硬的,也不光是中国人,我们好几个日本人不用说了,美国人,我们董事也是哪来的都有。这是张雷的安排,因为你不这样,你怎么达到统一。因为哪都有好的,哪都有不好的,中国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现实,我们还是要吸取这个营养,也不是说日本什么都好,在速度上,对新事物接受上,在一些战略布局上,肯定比我们好。英国和美国在方法论上,人家做的就是比我们好,人家的管理体系就是人家的强项。但是这么多年,他们缺乏市场冲击和培养,缺乏新产品磨炼,否则汽车行业还是日美欧的强项,你得尊重事实,得尊重现状,尊重别人的能力。

    提问:远景动力还是挺美好的前景,在发展过程中,您目前比较担心是什么问题?

    赵总:角度不一样,比如说我担心谈对要快速长大,我们要有足够的人才,每个也都有答案,远景这几年我们国际化团队的能力也还可以,你说战略吧,事实证明我们战略也不用太担心,从张雷本身对战略的判断上,但是你也不能说不担心战略,但是担心不是我们最担心的。你要说担心的话,可能还是怎么样  产品力更强。您心中对我们的定位,一定不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定位,我们自己的定位一定高于您心目中的定位,我的担心是,多快去实现。我们用了两年多才拿到这一波,后续会快一点,陆续来了,因为这是那会儿埋的东西。这个过程当中,我的担心是,这个竞争会更激烈,不叫担心,永远这个东西是无止境的,对产品的追求,对成本的追求,对安全的追求,对整个综合的能力的要求,我觉得还是马拉松,长跑,憋着气,咬着牙,继续跑。

    提问:张总讲那个比喻,把前面那段讲得太小了,马拉松得有40公里,不可能只跑100米,肯定得跑几公里。现在到了什么程度?

    赵总:你这么说,他肯定有他的说辞,其实我们内部讨论过,到底说一公里还是100米,我们真的讨论过,他认为就是100米,2030年呢?2040年呢?2050年呢?中国只是说了2060年才碳中和,那个时候又是什么时候?你不能把它看到我们这帮人退休的人可见的,那可能一公里,你后面还有很多东西发展。我们退休张总不见得退休,他是按照更长的道路。你要想他之所以说这个事,这个事确实还有很长的路,你是能源体系的大变革,你现在去跟煤炭人讲,煤炭人现在跟你谈都是2050年,他认为2050年之前不会动摇他的利益,至少是这么认为的,还有很多人这么认为,中国以火电为主,否则怎么支撑得住,我们也没法说。100米也好,一公里也好,的确是很早期,能源的变革真的是早期,不要看它过去,你看电池才10年,新能源已经发展三、四十年了,不是也刚开始嘛,你的占比在那摆着。但是,我们只能说后续加速,跑得飞快,因为前面100米磕磕绊绊,起起伏伏,什么事都有。

    提问:不像一个马拉松?

    赵总:它是非线性,一开始慢,到时候起来就很快,它不是一个线性马拉松,一个匀速跑,绝对不是,后面远景自身发展也是这样,前几年变化多大,问题多多,真正14年、15年很快就起来了。你看宁德不也是这样,后面就起来了。

    提问:股价也是这样。

    赵总:华为也是这样,华为真正海外市场08年之后,起来了。这两年还有人在进来电池行业,但是完全不一样,小公司是没有了,都是依托大平台建的,你看长城又建蜂巢,又跟宁德签,明天马上又说80%了,这个变化快,几天的事。    

    提问:小米都进来了。

    赵总:华为已经开始了。苹果呢?大疆都开始做车了。

    提问:可能赛道不一样?

    赵总:殊途同归,现在技术进步太快了,指数级别,一旦突破了之后,全球化,虽然政治层面大家在逆全球化,但是技术层面是在增强全球化,没有任何一个技术是遏制全球化,你告诉我哪个技术遏制全球化,我们任何技术发展都是刺激全球化。并不是说哪个技术让我们越走越慢,你去日本越走越慢,任何技术都是一下子到那,一下子到那,技术是最可怕的。今天你们刚才给我的反馈非常好,远景又希望我们扮演一个务实的公司,其实这个也批评了我,还是要有一定的宣传。 

    提问:随着订单慢慢放量,你们想务实也不行了。你们宣传可以借力打力,借着主机厂的东风。

    赵总:我们必须有这些东西出去,挖掘我们背后的故事,这个说出来才有意义,因为这个世界是认结果的。但是我们又是一个不会随便找一些其他的结果,做着做着把自己消费光了,也没有意义,我们还是要持续地好好去消费自己。你看张雷对我们每一个活动多苛求,我们地球日,可以不办,但是不能办差,就是累,辛苦,确实这个活比别的要难得多。就像你们现在做别的报道一样,你们做别的报道也没有那么辛苦,做电池报道,搜集大量资料,变化各方面,当然可写的东西确实多,你怎么写都行,什么维度都可以写,站在不同维度就是一套思想。

    但是,我觉得跟踪远景是有意思的,因为远景还是有故事的,有很多的点,国际化、中日文化融合,集团零碳未来发生什么化学变化,中国储能又带来什么样新的变化,这个对公司产品又产生什么样的思考。我们又接触海外,我们建厂未来是什么标杆行为,我们一定很苦,你不说都是这样,我们相信我们自己,但是同时一定很苦,就像我当时在江阴建厂,过来就好了,都是掉一层皮,哭都没有地方去哭,哭了也没有用,还得改问题,过程还是痛苦的。但是我觉得弄完了之后,可以有很多点可以去分析,对行业借鉴意义极大。

    提问:这两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很多,很多到欧洲建厂,您看来远景全球化布局国内走出去企业有哪些建议?

    赵总:第一要想清楚,有一些建厂是报道建厂,实际上是没有动作。第二,中国企业走出去很多,建厂这个事要看建什么厂,是建电池厂还是建其他的厂,有些人号称建电池厂,实际上是建一个pack厂,我认为那个难度是只有1%,我很快就能建pack厂,对场地要求非常简单,现有工厂随便找个地就可以建成。我的建厂是踏踏实实建一个真正的电池厂。

    中国企业走出去,基于我的判断,我是有一个代表性的个人,我从04年走出去,那个时候有贸易走出去,技术走出去,项目走出去,和建厂不一样,建厂本身是一个文化走出去,你的管理能力真正能走出去,我觉得第一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难的事,千万不要把它想简单。

    远景我们在海外也有工厂,我们在印度有工厂,也很痛苦,也有收获,我们业务早就走出去了,09年就走出去了,在加拿大开始。但是,像电池这样的制造,造电池工厂是行业逼着我们,没有办法,是行业特性,就跟车企要建很多车厂一样,产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你要做这件事,就是难事也得往前冲。

    我认为,远景从张雷自身的背景,从我们国际化,从AESC这个平台,能让我们这件事容易一点,否则就是绝望。当我做完了工厂之后,很多时候是一种绝望,绝望也得往上上,是九死一生的事,九死一生很难守住你说的预算、时间点。

    好处是,我们毕竟有过数据,日方的数据也有,我们目标肯定要比它的快,还有跟竞争对手比。我觉得远景包容,远景在这一段时间我们在文化建设,这个结果是联合团队做的,不是光中国团队做的,也不是光日本团队做的,我们看到这个结果,虽然过程也很痛苦,今天我们谈了很多这个事,等我们回头再谈,我们重点挖掘文化方面的问题,管理方面的问题。回头可以再听听我们管理团队,日常工作是什么,这个公司日常工作发生什么,很有意思。现在也还痛苦着,要求也越来越高。

    提问:你会到法国去建这个厂吗?不一定是作为一个参与者。

    赵总:这个得问张雷。我们核心主要团队都得对这个事负责,首先中国新工厂做得早,我们团队先在中国好好把我们很多东西做实验一样,产线中国跑半年再复制过去,这是由供应链当前现状决定的。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发挥我们的价值。但是我认为,未来一定是国际化。管工厂和远景做海外业务相比华为做海外业务是不一样的,你是核心管理人员,工厂是不一样的,工厂更强调跟当地文化的融合,而且你是一个大家伙,跟当地社区各方面,只有当地人才能管理,目前是这样。你看很多海外在中国来讲,也是都是中国人越做越好,只不过一开始对技术不了解,而不是靠一个老外,那是中国人前期在学习,这个是通用的。

    但是好在我们对文化本身的包容和认可,加上过去我们的经验,这点我们是有信心的。有一些公司文化本身能不能适应,这个是很痛苦的事情,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事,这个事要验证的,要付出的,这个考验一把手和核心管理层首先是胸怀,实际是文化背景,其次是很考验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 都在这里面,没那么容易。就像你刚才说的,真正走出去成功的没有几家,它要求更高。 

    提问:有很多企业想在外面建工厂,但是都没有做好。我想给其他中国企业取取经,有没有什么可以成功分享的经验。

    赵总:你说的情况我们也都了解,但是核心的一点,想清楚了再做,确定的事,真正搭好团队去做好它,这个就是很关键的。这个就回到刚才说跑100米还是500米,还是早期,还会被筛好几遍,头部企业一样一样。第二、第三更厉害,做好了别掉队,客户在选择,这个情况大家都清楚。最终一点,商业还是商业,要符合商业规则,还得吃苦,要吃大苦,没大苦是不行的。同时要智慧,要胸怀,要文化,这些东西缺一不可。失败各有各的原因,成功的都一样,长久成功都一样,哪个都不能缺,缺一个你达不到的,难受去吧。

    你看我们看完这个消息,过去多少苦呀,好几个原来朋友,甚至当地政府经常帮我们解决问题的领导,不容易呀,我说是不容易。只有光鲜的时候说不容易,别的时候说不容易没用的。一个是你们给我们一定宣传,让中国企业不管是走出去的能力,远景能够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企业多得到一些关注,这是对行业有利益,有价值的。第二,某种程度上,为什么关心这个,你们报道也是对我们团队的鼓励,让我们坚持咬着牙坚持往前拉这个车,继续往前,任何一次改变都是痛苦的。

    还有一个多分析,多挖掘背后的原因,我特别希望能看到高质量的公司,为什么是它?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不是说我们兴奋公布多少GWh,光兴奋。多挖掘背后的故事,当然该给我们提醒的时候也要提个醒。

    提问:很多外资公司到中国来,他们也得派一个董事会信任的人去打一个前战。

    赵总:我不希望那天发生,因为中国工厂是我建的,我们该支持人家,我们整个团队都要支持的。因为我早期去国外呆过10年,那10年异常痛苦,那还只是做贸易,那还只是做项目,在当地建厂又是另外一回事,很痛苦,不是什么好日子,还得年轻人去做。

上一页
2/2
下一页
打开汽车之家 阅读体验更好
纠错或举报 向本文作者朱力神提问
汽车之家问答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问答
原创精选小视频
相关阅读
加载中...
目录
1 /远景动力在法工厂为雷诺提供电池 2 /专访远景动力中国区总裁赵卫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