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治飙行动到改装立法

闫炜
2012-06-25 01:00 /浏览

    [汽车之家 改装]  从几年前的“七十码”(什么是七十码?),到最近的“深圳GT-R事件”,每每有恶性交通事故出现,汽车改装就总会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如果说“七十码”还确实是咎由自取,那么“GT-R事件”就有点替罪羔羊的意思。为什么在国外能够获得合法身份,成为汽车文化重要一部分的汽车改装,在国内却如此容易被妖魔化呢?

汽车之家

■ 深圳“治飙行动”回放

    2012年5月26日凌晨3时许,侯某超速醉驾一部红色日产GT-R,在深圳滨海大道由东向西方向行驶至侨城东路段时,与同方向行驶的两部出租车发生碰撞,造成其中一部出租车起火,车内3人当场死亡。

汽车之家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6月4日开始,深圳交警展开“治飙01”专项整治行动,并在严格界定标准的前提下出台9项措施,严查“飙车”行为。6月16日,事态进一步发展,深圳交警展开针对改装车的“掏窝”行动(治飙03),在全市范围内对停车场进行地毯式搜查,登记停车场内的跑车,并对涉嫌非法改装的车辆进行查扣验车,共查扣68辆涉嫌非法改装车。

汽车之家

    以上就是从“5.26 GT-R交通事故”到最近风风火火的深圳“治飙03”行动的全部来龙去脉。而我们要聊的,也就是这“治飙03”行动中查处改装车的事情。


    我们看到,深圳警方在“治飙03”行动中,查处的是“非法改装车”,深圳警方判定“非法改装车”的标准是依据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但有一个客观的因素是:这些现行的法律条文,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改装车管理现状。比如最简单的,“改装”这两个字,在整个法律条文都没有被提及过一次。我们迫切的需要一个能够适应现在状况的改装管理的法律法规,那么这里就涉及到应不应该为现在国内改装行业立法的问题。

    虽然不想站在业内人的角度对大家普及常识,但是这里真的要说一句:在汽车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改装都是作为一个庞大的汽车后市场而存在,这本就应该是一个正规,合法,有序,并且规模庞大的产业。美国的SEMA,都在跟商务部打交道。(什么是SEMA?)甚至大家耳熟能详的奔驰AMG,其实最早就是一家改装厂,后来被奔驰收购变成奔驰官方的高性能部门。相信没人说C63 AMG是非法改装车吧?

汽车之家

    既然应该为改装确立适应现状的法律,那么下面我们就参考日本,看看在汽车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度,关于改装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国内改装最常涉及的轮圈、悬挂、包围套件、车身颜色、车灯和进排气几个方面,看看我国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 以日本的改装法规为例,有哪些值得参考的呢?

汽车之家

    首先,日本改装规定有一些大原则,如对不同级别的车的重量,尺寸及承重量等,有一个可以浮动的标准,若改装后没有超出该标准,则符合大原则,无需车辆变更申报。而若超出大原则,则需要进行申报来变更机动车的登记内容。政府会根据日本的车辆安全标准(JASMA基准),判断改装车辆是否达标,若达标则可以合法变更登记,若不能达到安全标准,则不能合法上路。

    另外,在日本的改装市场,有一些经过安全标准测试认证的“指定部品”,如果车主改装这些零件,是完全无需申报的,安装后直接上路完全合法。而如果改装的部品不属于“指定部品”,但只要在大原则的浮动范围内,则也无需变更登记资料。


■ 轮圈:无需申报,完全合法。

    在日本,轮圈改装的“指定部品”相当多,而轮圈的更换一般不会对车辆的重量和尺寸等“大原则”产生影响,所以即使不是指定部品也大多无需申报,改装非常方便,没有法律方面的问题。

汽车之家

    在中国,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登记办法》,关于轮圈的改装,我都没有找到明确规定。各地车管所对更换轮圈的管理更是千差万变,标准不一。但是,我在深圳交警的官方微博账号(点击这里)看到了这条微博,截图与大家分享,也欢迎大家与我们的执法者进行良性沟通讨论。

汽车之家

    有意思的是,就在上图的微博之后,我又在深圳交警的微博中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说法,一样贴出来与大家分享。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作为执法者的官方微博,对于改装的规定都会出现前后不一的回答,可见,改装法规的完善和落实,已经成为了非常迫切的事情。

汽车之家

    个人认为,在轮圈改装这方面,完全可以尽早放开。如果学习日本的做法,可以由国家相关部门认证一批在安全和质量等方面都合格的部品供大家改装使用。或者制定出类似“改装轮圈的直径最大不得超过原厂两寸”等这样明确、量化的规定。

    还有一点问题值得提出:大家在改装轮圈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我国参差不齐的轮圈质量,选用正规大厂出品的产品。一个优秀的轻量化改装轮圈不仅外观非常出彩,质量也十分可靠,而轻量化带来的簧下重量减小更是能让爱车提速更加轻盈,甚至油耗都会有所改善。改装不应该是低劣,山寨的代名词。


■ 悬挂:离地间隙最低不得小于9厘米。

    关于悬挂的改装,在日本同样有“指定部品”可供选择。因为悬挂系统的改装在有些情况下会对汽车的最大承重量有影响,如果采用非“指定部品”的改装件,又超出了大原则的标准,则需要进行变更登记。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车身的最低离地高度也有所规定:最低不得低于9厘米,并且根据轴距和前后悬的长度不同可能会有增加,具体标准见下图。

汽车之家
『日本规定车身离地间隙不得小于9厘米』

    在中国,悬挂改装相对比较宽松,因为不涉及到动力,而外观也与原厂没有明显区别,所以如果为了提升操控性而改装悬挂还是十分安全的。但是,相信很少有朋友单独改装悬挂而不更换轮圈轮胎的,所以请大家结合参考上一条。

■ 包围套件:不得有造型夸张、突出的部件。

    这方面日本规定是相对严格的,主要的考虑在于:有些包围套件的突出部分可能会伤害到行人,所以加装这样的改装件就是不允许的。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大型尾翼。当然,如果选择“指定部品”,就不会有这方面问题了,因为在认证“指定部品”的时候,日本的相关管理机构已经对这些方面进行过检查和评定。

汽车之家

    关于包围套件的改装,中国仍然没有明确规定,如上面我们看到深圳交警的微博,写的是对增加包围套件的行为以教育为主,并不违法;但是,常听到的另一个说法是:外观必须与行驶证上的照片保证一致,否则验车不能通过。国内各地区也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没有统一标准,就造成了很多地方“警察叔叔说了算”的局面。不管是对我国的交通道路安全,还是对于汽车后市场的健康发展,这种状况都没有好处。

汽车之家

    另外,这种没有明确界定的局面,还造成一个很尴尬的窘境:比如车主买了高尔夫GTI,然后更换上ABT出品的包围,这在验车的时候恐怕就会遇到麻烦;而我们知道改装宝马的AC Schnitzer,和改装奔驰的BRABUS等,已经在国内有4S店,那么从这些地方购买经过改装的宝马或奔驰则完全合法;但其实在国外,不管是ABT还是AC Schnitzer还是BRABUS,完全是同一个种类的御用改装厂牌。

汽车之家

    希望我们国家能够尽早出台关于外观改装的条例,道路交通的安全是我们共同的诉求。比如像日本一样,规定“尾翼宽度不得超过车身”,或者“前裙离地高度不得低于几厘米”等,相信大家一定会遵守。


■ 车身颜色:登记备案即可,玻璃贴膜透光率不得低于70%。

    在日本,如果你更改了车身颜色,则需要去申报,然后有关部门会对车辆进行检测,若符合安全标准,则判定为合法,只需办理登记内容变更即可。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法规对玻璃贴膜有明确的规定,透光率若低于70%,则属于非法改装。有意思吧,如果把日本的法律适用于中国,满大街的A6恐怕都是非法改装车了……(咦,为什么我非拿A6举例子呢?)

    中国在对车身颜色的变更上有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登记规定》第十条写明,已注册登记的机动车需要改变车身颜色、更换发动机,更换车身或者车架等,机动车所有人应当向登记地车辆管理所申请变更登记。所以如果你想给自己的爱车换换颜色,只要去申请变更登记,然后重新拍摄行车本上的照片,那么是完全合法的。

    但是,采取用车身贴膜的方法来变更整体颜色,是不被允许的。只能通过车漆喷涂作业才可以,大家需要注意。


■ 车灯:不得更改信号灯颜色,需要经过安全监测。

    日本对于车灯的改装规定十分细致,例如:尾灯必须是红色信号灯(亮起的信号必须是红色,比如熏黑尾灯但只要亮起时为红色,就属于合法),转向灯则必须是黄色信号并且闪烁等。改装后需要去接受安全标准的检测,若选用“指定部品”则无需检测。

    关于我们国家的车灯改装,我又一次没有找到资料,但还是在深圳交警的微博(点击这里)找到了他们的执行标准:“改装后的灯只要在原车的技术参数内,不需要去车管所办理改装手续。”(关于什么是改装手续以及如何去车管所办理改装手续,我又迷茫了……)不过这里鄙视一下改装了氙气大灯并且有事没事开着远光的车主,这跟改不改装完全没有关系,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任,大家都是成年人,公德心的意识,无需过多渲染了。

汽车之家

    不排除有些车主改装亮度过大的氙气大灯,对道路交通安全确实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但更多的改装车主只是改装一组美观的“天使眼”日间行车LED灯,或者略微有一些造型的LED灯组,我认为这对道路交通安全是完全没有影响的。实际上,客观讲,日间行车灯会增加行车的安全性。

汽车之家

    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关于车灯改装也不宜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国家完全可以用法律的细则来对这种行为进行规范:比如“改装车灯亮度不得超过4000流明”等,而对于普通的日间行车灯、LED灯组的改装,可以适当放开。


■ 进排气:造型不得超出尾部10毫米,加速时噪音不得超过76分贝。

    在日本,改装进排气选用“指定部品”是比较理性方便的一种改装方法,因为日本法律对进排气的改装规定范围还是很细致的。包括排气管不可以突出车身超过10毫米(这条跟尾翼的限制一样,避免剐蹭伤害路人);改装的排气必须安装消音器;禁止拆除三元催化器等。甚至对排气尾段产生噪音的分贝数值,日本都有很细致的限制。当然,“指定部品”在上市的时候已经经过了检测,若直接安装“指定部品”则不用检测,“即插即用”。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喉王”FGK出品的排气,在某些转速甚至比原厂还要安静,而某些“N组”排气管,会附上“赛道专用,严禁公路暴走”的标识。

汽车之家
『日本交通法规对于排气管的声音、安装位置有严格规定』

汽车之家

    关于禁止拆除消音器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噪音问题。若拆除掉消音器,排气管会发出巨大的声响,而对街道上的其他人产生影响。但我们要知道,其实当今很多改装的排气尾段消音部分设计的非常优秀,完全可以保证在一定分贝的噪音下,提高车子的性能。所以日本并没有规定不能改装排气,而是以噪音的分贝为标准,制定了详尽的改装法规。如汽车在正常行驶时噪音不能超过72分贝,加速时不能超过76分贝等。

汽车之家
『对于排气声浪的分贝,有严格的测定方式』

   禁止拆除三元催化器的目的是保护环境方面的考虑。三元催化器确实对排气会有所阻碍,所以拆除掉三元催化器客观上对排气的顺畅程度会有所提升,但这是非常没有公德心的行为,因为如此一来,排入大气中的废气缺少了三元催化器的过滤,就会带有大量污染环境的有毒气体。但是,很多改装厂商推出的改装三元催化器可以做到在保证能有效净化有害气体的前提下,大大提升排气的流量和效率。所以日本的法律并没有禁止改装三元催化器,而只是禁止拆除。

汽车之家
『日本法规禁止拆除三元催化器』

    我国则明令禁止改装汽车的进排气系统。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好像我们国家提到进排气的改装,随之而来的就是噪声、污染环境、飙车等等词汇;但其实看看日本的法律法规,并没有采用“一刀切”的粗暴方法,而是很理性细致的对排气改装进行了规则的限制,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都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我想,这才是法律应该对民众负上的责任。

    对于进排气的改装,也可以先由国家检测一批改装产品,只要排放污染和噪音能达标,就可以流入市场给大家改装使用。这样的疏导可能要比一刀切的方法好的多,因为现在的状况是:既然怎么着都不合法,很多车主干脆就拆除了三元催化器、消音器;但若是有一些改装部件是合法的,那么,绝大多数改装的车主,相信都会遵守法律,选用合法部件,这样在治理噪音和污染等方面都更有效果。


    到这里,我们从轮圈、悬挂、包围套件、车身颜色、车灯和进排气几个方面,对比了一下日本和我国的改装法规的区别。可以看到,我们确实可以从这个邻居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而改装也远远不是令人“谈改色变”的地下勾当!

    但是,仅仅参考日本的法律法规明显是不够的,“拿来主义”也要借鉴我国当前的国情,所以,我们还请来几位改装行业、汽车行业的资深人士,进行了一些对话,看看他们关于这个事情有怎样的见解。

    受访的这几位朋友中,有深圳资深的玩车人(辣车网CEO),有改装行业的资深从业者(FIST AUTO改装俱乐部经理),也有资深的汽车媒体人(汽车之家执行总编),这几位都是在汽车、改装行业混迹多年的资深人士。他们对于我国的汽车、改装行业的情况应该说是非常了解的,所以他们的观点,我想应该比较具有参考价值,与大家分享。

◆ 萧善鸣,深圳,辣车网CEO,资深业内人士。

汽车之家

编辑:你认为什么是改装车?
萧  :所有有改动的车都应该叫做改装车,只要改动过,有和原厂数据不一样的地方都是
      改装车。

编辑:你认为为什么有些车主要改装自己的汽车?
萧  :改装分为两种,一种是街车,一种是赛用,不能混为一谈的。如果主要谈街道用
      车,改装的目的就是个性化,这个个性化包括外观上的个性化,操控上的个性化,
      动力上的个性化等。

编辑:你觉得改装车对道路交通安全有影响么?
萧  :对交通产生影响的是开车的人,不是改装车。最主要的因素是开车的人,而不是
      开改装车就会影响交通。

编辑:深圳交警反映说参与飙车的大部分车辆都经过改装,你认为这是否能说明飙车和改
      装之间有相关关系?
萧  :这肯定是不对的,只通过说部分参加飙车的车辆经过改装就认定改装车都会去参与
      飙车,这有一个逻辑关系的错误。

编辑:你怎么看深圳严查改装车这件事情?
萧  :我觉得主要是还是过于夸大了,现有的法律适应不了新情况的出现。各部门在推卸
      责任,沟通不协调,年审和交通执法的标准不一,交警说法也不一,大家互相扯
      皮。比如交警不会处罚的车辆,年审却过不了,或者年审通过了的车辆,交警觉得
      你是改装,就会处罚你,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协调机制。这种问题其实很好
      解决,比如香港,非法改装车不是由交警负责认定的,不是交警认定是非法改装
      车就给你开罚单,他们有一个公共部门,即政府的验车部门,交警怀疑你是非法
     改装,只能开一个验车单,你拿着验车单去检查,专业的验车部门认定非法改
     装了,才是非法改装。
这样有一个权威的部门,大家才能信服。我们需要一个权
      威的部门和完善的法律,像现在这样搞肯定是不行的。

编辑:你觉得国家是否应该立法疏导改装车?
萧  :肯定要立法,行业发展这么大,不可能去禁止,就像摩托车,再禁摩国家也是有
      的,中国不可能没有摩托车的对不对?改装车也是一样的道理。要立法规范市场。


 ◆ 王欢,北京,FIST AUTO改装俱乐部经理,资深业内人士。

汽车之家

编辑:你认为什么是改装车?
王  :任何对车辆的变动都属于改装,包括装饰,包括个性化等。只要车辆出厂以后,
      任何外观内饰经过变动,都属于改装。

编辑:你认为为什么有些车主要改装自己的汽车?
王  :一部分是个性化需要,一部分是工具类的需要,比如救护车、救火车,也属于改
      装,这种就是工具类的;而个性化需要,就像装修房子一样,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
      一些需求对车进行改装,有些人喜欢装饰,有些人喜欢动力,有些人希望自己车辆
      综合性能更好。另外有些车主就是单纯喜欢改装,比如他专门买一部车就是为了改
      装的,所以他会针对一些风格来改装汽车。

编辑:你觉得改装车对道路交通安全有影响么?
王  :这个影响说实话也不绝对是完全没有的,因为市场还没有完全规范,有些改装车确
      实会有一些安全性隐患,比如使用的改装件不规范,或者是进行改装的店家技术达
      不到要求,就有可能造成类似车辆的高温过热等问题。但是从驾驶的层面,还是主
      要看人的操作,因为毕竟车是由人来驾驶的。

编辑:你怎么看深圳严查改装车这件事情?
王  :这个事情首先是交通事故的起因,但发生交通事故的实际上虽然是热门改装车型,
      但他不是一部改装车。我觉得作为执法部门,应该更多的查处驾驶上的违章行为,
      而不是查处改装车。

编辑:也就是说政府针对改装车的查处实际上没有触及到根本问题?
王  :我认为不应该去惩罚改装行业或者改装行为,而应该惩罚驾驶者的违章行为。全世
      界也许每天都会因为交通事故有人受伤、死亡,但这不是因为人们改了车,而是因
      为驾驶者的类似酒后驾车、超速等这些违章行为,这跟改装车本身没有关系。

编辑:你觉得国家是否应该立法疏导改装车?
王  :我觉得国家应该立法是肯定的,但是现在改装市场和汽车后市场的规模还没有达到
      国家值得专门为其出台法律的门槛,或者说国家现在对于改装车已经有些重视,但
     
是还远远没有达到把这件事情提上议事日程的程度。

编辑:你有没有预期,就是比如国家什么时候会出台这个法律?
王  :我也说不好,尽量越快越好吧,因为市场已经形成了,国家的态度让从业者和改装
      车主面对
模凌两可的局面。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国家有针对改装车的法规,改装车行
     
业的从业者需要有一个认证,比如资质认证或者从业资格证等,而对改装产品的合
      法性和正规性也可以有规范,另外,还可以进行归类,比如哪些可以公路使用,那
      些不可以公路使用但可以赛道使用等。但刚才说过了,整个中国的改装市场,还没
      有达到那个“点”来让国家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制定法规,还没到时候。


◆ 韩路,北京,汽车之家执行总编。

汽车之家

编辑:你认为什么是改装车?
韩  :根据自己需求对量产车进行一些改变,就是改装车。

编辑:你认为为什么有些车主要改装自己的汽车?
韩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凸显自我跟别人不一样,再有可能是纯为性能,也可能
      兼而有之,我觉得主要就是这么三种吧。

编辑:能不能明确一下,比如改装性能的具体都是为什么?
韩  :一部分是对性能不满意,但相对来说这部分车主车型可能相对中低端一点,他改装
      自己车的动力可能只是为了开起来更加流畅和舒服一点;而另一部分车主可能是追
      求更高端的性能峰值,平时也不见得使用到他改装来的全部动力数据,只是一个数
      据层面的目标,更可能为了追求短时间的快感;第三种是为了跑赛道来进行性能的
     
改装。

编辑:你觉得改装车对道路交通安全有影响么?
韩  :首先,危险影响肯定是有的,并且还不小,因为你改装自己的车,只要改动任何一
     
个地方,整车匹配肯定不如原厂平衡,这样就打破了原车的均衡性,对原车整体
      性能的稳定会有影响。

      第二,改装之后,车主的心态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在路上也许相对比原厂车开的要
     
激进一些,所以出问题的概率也会大一些。再一个,两个改装车之间在路上碰见以
      后,可能会较劲,这种情况就比一个改装车一个原厂车,或者两台原厂车在路上碰
      到,危险驾驶的概率大一些。
基于这三点,我觉得改装车对道路交通安全肯定有影
      响,但是幅度不好量化。

编辑:你怎么看深圳严查改装车这件事情?
韩  :深圳这个事情我看了一些案例,因为深圳交警的专业水平有限,没办法迅速的区分
      出改装车和原厂车,所以我觉得对这个事的态度是:如果要抓是可以的,但你的业
      务水平一定要上升到一个标准,不会出现错抓无辜的事情,这样的话就是完全没问
      题的。现在这样有些矫枉过正,再加上交警的业务水平不行,最后这个事的起因是
      因为一个交通事故,而引发事故的车并不是一个改装车,所以感觉有点文不对题。

编辑:我能不能理解为假如撞人的那部GT-R确实是改装车,那深圳交警现在这个行为就是
      完全没问题的?
韩  :无论撞不撞人,深圳抓改装肯定都是符合现在法律法规要求的。就是不撞人,深圳
      如果要抓改装车,这也完全没问题。因为现在法律法规规定不能改装车,法律本身
      有没有问题先不说,但按照现在的法规,这个事情是没问题的。但还是刚才说到的
      那个问题,交警的专业素质没有提升到一个应有的水平。

编辑:你觉得国家是否应该立法疏导改装车?
韩  :我觉得建立一个法律法规肯定是应该的。我认为车的个性化的改装和一些符合安全
      指标要求的改装是完全可以提倡的,毕竟这个市场不去进行规范和整顿的话,本身
     
也是存在的,那么既然存在违法,还不如国家出手来正规一下。

编辑:那你觉得如果立法,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韩  :我觉得,首先,对于改色、贴膜、包括涂鸦这些方面的改装可以相对来说放开一
      点。至于机械行走部件,我觉得可以认定一些合格的厂商、部件,同时认证一些合
      格的改装店,这些经过认定的配件是可以在认证的店家进行改装的。

      第二,对改装完成的汽车可以进行一些安全方面的要求,比如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
      刹车、轮圈等,只要部件是经过认证的,就可以放开。但是如果容易造成道路交通
      安全隐患的,比如亮度过大的车灯等,这个就要禁止改装。就是主要从安全角度出
      发,制定一些合理可行的法规,这不就可以了么。


    看了以上几位的对话,一个非常明确的感觉是,改装并不是“洪水猛兽”。而在这个提倡多元化社会的今天,对自己爱车的个性化改装,也是可以理解并且值得提倡的。对于改装车到底对道路交通安全有没有不良影响,虽然几位有不同的看法,但一个基本共识是:交通事故归根结底是由人引起的。所以,如果能够合理的规定改装的范围和限度,并且加强对驾驶者本身的监管力度,改装对道路交通安全并没有那么大的危害。最后,关于如何立法,其实大家的立场是一样的:以保证安全为出发点,确立细致、可行、量化明确的法律。这样不但对改装的监管会更有效率,对每个人来说,道路交通安全也更有保证;而作为车主,也可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知道了什么可以改,什么不能改,我想绝大多数车主是会遵纪守法,安全用车的。

    逝者已去,生者如斯。我们希望今后再不会出现惨绝人寰的恶性事故,也希望改装这个行业能够健康发展下去,而这,明显不是一两次手法粗犷的“一刀切”整风严查运动能够实现的。归根结底,问题的解决方法只能回到一个原点--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改装法律法规。

汽车之家

    最后,作为爱车人、改装人,真心希望大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全用车。作为交通参与者,有时候个人的行为带来的真的不仅仅是个人承担的后果。国家法律的完善、行业良性的发展,这确实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从每个改装人做起,纠正大家对改装的偏见,则随时都能践行。   

    我们谴责酒后驾驶、街头飙车,但与其过分阴暗或消极抱怨,不如视作机会,展开合理沟通与合作。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者关于其他国家改装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最后,慰问深圳的朋友。(部分图片源于网络,文/汽车之家 闫炜,对话/汽车之家 孟欢 闫炜)

    特别感谢以上朋友接受对话。


★ 超过100期的精彩改装集锦!简单易懂的改装知识!身边劲爆的改装案例解析!

汽车之家改装团队

改装,就在您身边!点击进入《汽车之家·改装团队》

上一页
1/3
下一页
打开汽车之家 阅读体验更好
纠错或举报
汽车之家问答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问答
原创精选小视频
相关阅读
加载中...
目录
1 /深圳5.26事件回放 2 /中日改装法规对比 3 /对各方观点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