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学府的汽车实力有多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参观记

冷晓阳 编辑
2021-06-06 06:00 / 浏览

汽车之家

    除了新能源,自动驾驶相关的领域以及智能网联、智慧道路等技术也是清华苏州汽车研究院的核心。这方面的布局主要在感知、决策与车辆控制和汽车人工智能方面。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车辆决策与车辆控制技术方面则是研发了无人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决策控制,包括无人驾驶时路径的规划、信号灯的识别、自动循迹、智能避障等等。

汽车之家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

    除此之外,研究院还建立了自己的自动驾驶场景库,主要依托真实的道路交通信息,法律法规等构建出城市、高速、停车场等不同场景,以此在虚拟仿真、硬件在环以及道路测试等环节中再现一些场景,以此加速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过程。

    至于汽车人工智能技术是属于AI的范畴,这也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领域了。最基础的障碍物识别就应用了这类技术,清华在此技术上还研发出行为预测、交通识别等等。

汽车之家

    车内也会有相关的应用,比如我们常说的驾驶员监控。清华研发的这套基于DMS的监控系统主要是基于微表情识别技术和驾驶员的状态辨识模型,除了能判断疲劳,还可以检测注意力分散、吸烟、玩手机等很多危险驾驶的动作,同时包括戴墨镜等问题也都进行了标定,目前已经是一个量产过万台的成熟产品。

汽车之家

    通过安装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通过传输终端,政府可以实时得到一个路口最清晰的状态,同时对路面的情况可以做到提前感知和事后回溯,而这个路口的信息也可以提前给到行驶的自动驾驶车上,比如路口有无横穿马路的行人或者障碍物等,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

汽车之家

    除了上面的新技术,我开始也提到了他们也进行传统技术的创新和落地。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关于汽车车身设计(碰撞方面)和NVH的研究。这部分是清华著名的周青教授进行主导,尤其是碰撞方面。

    这部分清华的教授讲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那就是日系车碰撞后车头全部溃缩的问题。清华的工程师们认为,如果将一台车看做车头、车身两部分的话,不管碰撞后车子的形态,只要乘员舱在碰撞后保持完整,那么这就是很牛的车身设计,车头如果能凭借溃缩吸收掉足够能量,那显然也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汽车之家

    所以我们在看网络上的事故图片时,别再人云亦云的看到凹陷的车头就是不安全,最重要的还是乘员本身的安全性是车辆安全的判断依据。(我曾在冷科技系列文章:难度很高的碰撞测试 车企是如何通过的?详细的介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回味)

    NVH这方面则主要是主动降噪的相关研究。清华的工程师们在对话时戏称“NVH”是一门玄学,而主动降噪是个很好、可控的降噪手段。为什么这么说呢?传统的被动降噪方式主要是通过隔音材料和动态减音器降噪,而这些手段不仅增加了车身重量,同时也无法完全阻挡外界噪音。

汽车之家

    目前,很多海外品牌的高端车型上都有此功能的应用,比如BOSE RNC主动降噪技术,凯迪拉克就是其忠实客户。而清华研究院也研发并落地了主动降噪技术,目前已经和车企进行了合作,很快会进行量产。

    另外,面对目前国内严苛的排放,苏研院也有油品与排放控制的实验室,可以对汽油机GPF快速老化进行评价,同时对润滑油进行评价,壳牌就是他们实验室的忠实客户。过去这些年也有大量的合作。

    总的来说,清华在苏州成立的这个研究院基本涵盖了智能汽车的主要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落地,同时也能进行传统汽车安全和NVH、力学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实力十分强悍。

汽车之家

    我们上面列举的域控制器等依然采用了英飞凌等国外供应商的芯片,而一些自动驾驶软件底层系统也依然来自于国外。因此清华虽然研发出较为核心的零部件或者系统,但从产品上看,内部的精密部件依然受制于人。好在类似鸿蒙系统的发布,让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希望,清华本身也在研发相应的自动驾驶底层软件,比如开发标定软件、仿真测试软件等,只不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还需努力。”

    写在最后:从2011年成立,到今年已经整整十年,以前大学时常常听到的“产学研”结合在清华的苏州汽车研究院落地开花,作为汽车从业者,我们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研究院落地,这将会促进中国汽车行业更快速发展。当然,我们当前依然道途险阻,但就像清华校训所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大家共勉。(汽车之家 图/文 冷晓阳)

    你想知道一辆车的测试过程是怎样的吗?你想知道汽车之家是如何评判一辆车的优缺点吗?扫描下方图中的二维码(标红加粗,括号内不是正文),6月27日我们在北京凯择汽车运动中心等你,报名后,可与汽车之家的专业测试编辑、专业车手一起完成测试,更有麋鹿测试、赛道测试、AEB测试等项目可进行体验。(此次仅对北京地区用户开放)   

汽车之家

上一页
2/2
下一页
打开汽车之家 阅读体验更好
纠错或举报 向本文作者冷晓阳提问
汽车之家问答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问答
原创精选小视频
相关阅读
加载中...
目录
1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探访 2 /芯片、软件依然是卡脖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