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梁贵友:重视人才激励 深化纯电研发

严骏 编辑
浏览 · 2023-11-08 12:49 · 发布于北京

    [汽车之家 行业] 六十载栉风沐雨风雪载途,甲子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2023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迎来六十华诞(1963-2023),恰逢第30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3)举办,本届年会暨展览会于2023年10月25-27日在北京·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本届活动围绕“科技引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会议主题,广泛邀请行业院士、企业高层、技术领军人物、资深专家学者参与活动策划与组织,最终形成以“节能动力、新能源、底盘系统、智能网联、整车集成与性能、共性技术”六大板块为框架的1场全体大会、2场主论坛, 3场院士论坛、19场技术研讨会、42场专题分会;现场将有逾500场精彩报告,活动预计近千家机构的3500位行业代表参会交流。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兼研发总院党委书记梁贵友与汽车之家、新华网、央视频等多家媒体在现场进行了深入交流及探讨。以下为现场实录:    

汽车之家

    Q:我们知道咱们国家现在自主品牌在新能源的赛道上跑的速度越来越快了,一汽新能源计划对红旗品牌有什么影响和提升作用,能否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

    梁贵友:汽车发展的增长率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从销量上来讲,可以看得到是快速增长期。对于红旗而言,作为中国豪华汽车品牌,我们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今年1月8号,在广州发布了All in新能源的战略,9月份召开了集团战略研讨会,在战略研讨会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确定我们未来所有的新能源技术投入会不断增加,关于产能主要瞄准了新能源的产能,还是为新能源产品来投放。目前产品的规划对于红旗产品纯电动已经规划了11款,插电混动也规划了11款产品,陆续投放。今年年底我们的E01产品上市,明年年初202产品,到明年下半年007、009以及系列纯电产品面向市场。对于插电混动的产品,今年明年一系列产品出来,包括MPV HQ9、PHEV,包括HS7 PHEV等等都会上市。

    Q:刚才听您介绍产品的阵容,过往红旗更多侧重于纯电产品的推广,之后咱们可能会加大力度在插电混动、PHEV、氢能源以及增程式的发展?

    梁贵友:这是肯定的,作为一个主机厂我们不可能落下任何一条赛道,尤其对于红旗而言,豪华端我们一定要做到行业领先,而且从技术规划上来看,我现在在整个FMEs架构向下打造三大平台,第一大平台就是HME,HME的概念就是纯电动平台;第二大平台HMP,就是混动的平台,刚才提到的插电、HEV,甚至包括增程;第三个平台HIS指的是智能座舱。这三大平台打造以后,对于我们未来推出的车型起到迭代速度更快,推出节奏更好的作用。

    Q:刚才您提到我们的智能座舱,现在一提到智能座舱或者电气化,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辅助驾驶,在这一领域咱们有什么新的产品推广或者技术突破吗?

    梁贵友:我刚才讲到E001这款产品,今年年底将面向市场,这个是搭载全新的SOA架构,就是中央架构加辅助控制器的架构,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架构。在这个架构下,我们在所有的产品座舱、自动驾驶等等一系列都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在有些领域应该说领先行业。

    Q:您能再具体透露一下吗?我个人也是一个辅助驾驶比较深度的用户,像单程大于三四十公里以上的路程我可能更多倾向于用辅助驾驶来减轻我的驾驶疲劳感,这块有没有相比现在的产品有期待的提升?

    梁贵友:有些问题是受法规限制,现在是L2、L2+或者行业叫L2.9,实际来讲L3法规上没有开放,2020年推出的红旗E-HS9(参数|询价)上就达到了L3的水平,在硬件都已经达到,而且在亦庄的自动驾驶示范区,作为唯一的主机厂拿到了主驾有人的牌照。我们到年底争取做到后座椅的水平。在主机上面,除了一些科技公司以外,我们还比较领先。

    对于你刚才说到的辅助驾驶,我们现在最核心的解决最后一公里中有很多话题,比如泊车的问题,比如停车入库的问题,比如找车位的问题,这是在城市交通领域里面,这些话题在SOA架构下,以及E001车型上都将会有一个比较质的提升,基本上达到找车位90%—95%的成功率,停车入库一系列水平都在行业内领先,基本达到95%左右的水平。

    Q:提到现在的这些新能源电气化,大家其实想到另一个点可能是安全性,我们也会关注到现在大家对于买电动车、新能源车可能把安全性的位置越来越靠前,而不是过分去关注一些所谓的续航里程、动力表现、科技配置等等,毕竟一辆车出行安全是第一位的,这方面咱们一汽红旗有没有重点核心的精力放到这儿,简要给我们介绍一下。

    梁贵友:对于红旗而言,天生的基因就是安全健康,我们第一代红旗人尤其是留平董事长、现东董事长始终在强调,安全和健康是对于一个车企而言,对于红旗而言,是基因中的基因。昨天我在朋友圈发布了我们的一路有车的测试,我们的9H车身在底下着火放炮,那个车依然能够轻松驾驶,说明我们的安全性还是很好的。这里面你可能更关注电池安全,但是电池安全的话题前几天我们还在一起研究,我们做了一个25厘米的在水里的托底实验没有问题,1米深的水浸泡60小时左右是没有问题的、安全的,完全浸泡的状态。

    Q:夏天暴雨洪涝频发,大家对于电池在水中是否还能保持和平时一样的安全,可能也是更加关注的。
    梁贵友:我说60小时稍微有点保守,我们的技术专家告诉我,这个水平比这个还要高一些,目前我们验证基本60小时是没有问题的。同时在电池的防护系统里面有一个喷淋系统,喷淋系统的概念,一旦某一个电芯出现问题的时候,自动就会断开,里面的水把它喷灭,这样不会造成大面积的起火状态。对于安全来讲,红旗叫基因中的基因。

    我们电池还有一个低温性能,目前在行业内领先,在负10度基本上是无霜结,如果到负30度保持85%的电量这样一个水平。关于固态电池,去年实验室全球首发最大的。

    Q:传统的高端品牌对于技术的发展可能不太如新势力比如比亚迪、小鹏,可能觉得红旗的新能源没有那么激动,比较保守。

    梁贵友:我们第一是央企,第二又是承载很重的品牌,不敢在宣传上,说多了或者超出了,我们不像某些互联网公司那么讲,但是很多网友关注。

    Q:目前一汽内部的技术创新有哪些激励举措,能否介绍一下?

    梁贵友:科技创新激励举措,我们发布了奖励办法,未来会研究或者现在已经开始研究了员工持股计划,技术人员如果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在市场端有很好的效益,就会转化为你个人的收入增长。我们还有中长期激励,用现金的方式,有些科技创新不是短期就能见到效果,一汽还有很多高端人才。

    Q:前一段去深圳参加了储能大会,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用能方面大家各执己见,有人说虽然现在大家都用电,但是电料是否清洁这是一个问题。另外,大家都在探讨氢,氢对于空气可能会比较好,但是关于它的储存运输也是一个大麻烦,有人提出用绿色甲醇,各种各样的说法。您对于这个问题怎么想?我们一汽尤其红旗品牌未来或者一汽整个产品未来的新能源探索的用能方向是什么?

    梁贵友:各条技术路线来讲,目前看的比较清楚的肯定是纯电动,这是第一方向。我们要电动化,国家也在倡导要电动化,EV车的技术路线肯定是主流。

    至于氢燃料电池或者氢能,核心受控还是它的储氢的话题,一个氢从哪里来,第二个怎么运输,目前看来在商用车上无论氢能,还是氢燃料电池,可能使用起来场景更加丰富一些。对于乘用车端,因为乘用车空间小,凹凸不平,除非把氢压缩,压缩到一定程度又产生安全性的话题。氢肯定是一条技术路线。

    至于甲醇,不能说这条技术路线很不清晰,但是在主流的行业里面目前应用还比较少一些。作为一汽而言,一汽有乘用车有商用车,我们各个路线都在关注,都在跟随,有一些是跟随,有一些就要全部投入技术人员和能力去建设。不同技术路线的状态不一样,得看市场。氢能源我们在商用车乘用车上,我们做得都不错,而且解放的氢能源电堆电池、薄膜技术都取得很大的突破,行业还是比较领先的。

    Q:大家说到关于电力的问题,关于电池,比如呈现出来是一个绿色化,但是实际在制作过程中比如污染问题我们是看不到的,这个问题不能说现在严重不严重,您怎么看待?清洁的电与不清洁的电。

    梁贵友:这是一个绿电的说法,相信绿电会越来越多,风电也好,太阳能发电也好。马斯克曾经有过一个理论,中国如果把西北变为太阳能的储存基地或者发电基地,将支撑整个中国的电力事业。当然我不认为那是完全可实现的,但是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对于电的环保或者绿电技术也在提升,即使我们用火力或者用煤发电,这个煤的低碳化,或者煤的转化效率的提升,这种技术也会大幅度提升。我个人认为,电动车还是方向。

    Q:智能网联产业链发展现状能简单说一下吗?中国一汽在强链稳链中做出怎样的成效?
    梁贵友: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一汽始终是一个开放的状态,而且我们也是作为主机厂,作为一个生态的牵头单位,我们的合作伙伴遍及各个领域,对于智能座舱,包括芯片,包括软件,有一些我们自己在做,比如大模型,比如一些新的技术开发,我们自己也在投入。有一些依靠我们的伙伴,我们现在有38家共创实验室在一汽的研发总院,只是在乘用车方向。联合开发、共赢共享的状态还是不错的。

    当然,对于现在芯片受控的状态,尤其国产化的状态确实是一个话题。包括中央,包括部委,包括我们自己也认识到这样一个话题,如何来尽快提升这样的能力,一汽坚定不移地来做这样的事情。我不知道现在这个数字可不可以对外说,现在这方面可能还是处于保密状态,我们的技术方向或者当前达到的状态在行业还算领先的,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

    Q:咱们在智能座舱,你在做智能座舱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些数据的标准化,需要一些接口的对接,要把它全部集成到一个系统里去,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比较大的难题需要我们去突破吗?能否简单说一下?

    梁贵友:我的感觉目前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唯一难题把标签做得更精准,把场景提炼出来更加精准,这是一个话题,这有赖于我们对大模型生态的依赖,这个能力的建设会越来越强。(编译/汽车之家 严骏)

点击展开剩下87%
打开汽车之家 阅读体验更好
纠错或举报 向本文作者严骏提问
原创精选小视频
打开App 查看全部条车友评论
发表评论…
收藏
相关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