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将恢复Microbus量产

申文恒
2010-11-23 13:45 /浏览

    Microbus大众场内代号为“Type 2”,是大众汽车于1950年生产至今的一种厢式多功能车。至2003年该代号产品已更新到第五代T5。“Type 2”的第一代T1是大众汽车历史上第二款车型,第一款车型为“甲壳虫”(厂内代号“VW Type 1”)

    最早提出Transporter这个概念的人是荷兰商人Ben Pon;1947年4月23日 Ben Pon正在西德棉登市谈判产品进口事宜。当他在大众汽车厂内看到作为场内运输的平板车时来了灵感 ,他认为应该由此平板车为基础推出一款封闭结构低成本多用途的运输车型来满足二战后欧洲重建的需要,于是他拿出笔记本绘制了一个的椭圆形的运输车,看起来就像是一大块面包的下面安上了四个车轮;驾驶室位于前轮上方,中部巨大的空间供于装载,引擎及传动设备放置到了最后方,不过该想法当时并没有得到对方的过多关注,但对方还是答应Ben Pon将该设计概念上交总部。 一年后Ben Pon收到大众汽车的信件,信中表示当时时任大众汽车CEO“Heinz Nordhoff”和技术部经理“Alfred Haesner”对该车型有很大的兴趣,并在信中表明已进入研发阶段,选择了“甲壳虫”系列作为基础平台研发。 通过将原型的不断完善,其具有了更低的风阻系数、更佳的操控性和耐用度。仅仅两年的时间,也就是1950年,几经改进的原型车就进入了量产阶段。

    ●  大众第一辆Type 1

    1950年3月8日,大众T1正式在位于西德狼堡总厂与甲壳虫共线生产;同日,第一辆Panelvan货运版大众T1交到了客户手上。六年后的1956年3月8日,位于西德汉诺威新建成的大众商用车工厂正式启用,原狼堡工厂停止生产大众面包车。
大众T1的外观特征尤为明显,圆圆胖胖的车身线条,前脸的V字形凸起区域,硕大的VW标志、前大灯和两块分别可独立开闭的前风挡无不透露出非凡的个性。大众T1在早期的设计中曾考虑使用单块曲线前风挡,受限于当时的制造成本不得不放弃该方案;同样,前排车窗也因成本问题而放弃手摇而改为推拉式,这样做的同时对车内空气流通造成了一定影响,该车的塑料部件之少也是出于对成本的妥协,在那个年代金属加工所花费的费用要比塑料低很多,甚至连仪表盘都是由金属冲压而成,与车身连在一起。

    大众T1运输车基于甲壳虫的后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设计,装备了与甲壳虫相同的排量为1.2L 25马力(19 KW)四缸风冷发动机;操控系统针对该车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和优化,四轮鼓式刹车系统加大了尺寸;在扭矩有限的情况下,为提升加速能力在两只传动轴最外侧和轮毂相接处各加了一个减速齿轮箱;悬挂系统改变最大,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四轮独立悬挂。

    ●  大众T1的发展

    大众T1系列在近二十年的生产历史中经过多次小改款,其中1955年和1963年的改款变化较为明显。1955年的版本中,所有车型都添加了后保险杠(早期只有Samba-Bus豪华版配备后保险杠),风挡上方的车顶延伸同时在车顶下方增加了进风口并装备了空调系统,油箱从发动机舱移到了后轴上,得益于发动机舱的大幅缩小,尾舱门变得的更大,从后方装运货物更加方便。轮胎尺寸由16英寸(406 mm)降为15英寸(381 mm);1963年的版本中,添加了侧滑门的款式,前后转向灯改为更大的圆形,尾门再次加大,上方的尾窗也随之增加了面积,而这种尾门与1967年换代产品大众T2完全相同,尾门增大的同时豪华版“Samba Bus”的两个后转角窗却被迫取消。

    外形的细节上,1960年以前的大众T1并没有装配传统的转向灯,转向时通过位于B柱的一个灯光条摆动来提示,当时的甲壳虫也装备了同样的装置。1960年开始在车身前后装备小圆锥形的转向灯,1963年再次修改。

    性能方面,1955年前只有一款25马力(19 KW)的发动机。之后全部升级为36马力(22 kW),1959年再次提升到40马力(25 kW),不过该升级后的发动机上市没多久就因产品质量问题召回,如今搭配该发动机的大众T1已成为收藏家的珍品。1963年的改款中,车身载重从750Kg升级到1000Kg,原有的1.2L的发动机全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款44马力(32 kW)的1.5L发动机,刹车鼓也增加了尺寸,1965年开始装备双管液压刹车系统。

    1967年7月,大众T1在西德汉诺威工厂正式停产,总产量为1960542辆。 巴西地区的大众T1持续生产到1975年,具体产量不详。

上一页
2/2
下一页
打开汽车之家 阅读体验更好
纠错或举报
汽车之家问答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问答
原创精选小视频
相关阅读
加载中...
目录
1 /大众将量产Microbus 2 /大众Microbus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