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设计] 两年的时间里,已经记不清我们这是第几次见邵景峰了,在编辑部内部,这个名字也会经常被人提及,除了必要的选题制作沟通外,有关他的讨论更多的还是聚焦在他为大众做本土化设计的经历,事实上,在2011年加入荣威设计团队后,他也会有意无意的强调下此前的工作履历,的确,合资公司的运营方式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汽车人才,而邵景峰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想想上汽集团与大众的30年合作背景,现在也该到收获的时候了。赶在荣威品牌全新家族化设计语言发布之前,我们与他又有了一次碰面。
在此前的接触过程中,邵景峰就曾提到过他们正在进行的秘密计划,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无意间说起的只言片语居然承载着的是荣威在未来几年内甚至奠定品牌基调的一套家族化设计语言,上汽集团内部把这个项目称之为醒狮计划,通过对荣威品牌的完整梳理,奠定品牌设计语言,从而唤醒这头沉睡的雄狮。
一个有着9年历史的新品牌(9年前,收购罗孚品牌失败后启动的B计划就意味这条品牌建设之路要从零开始),在传统观念上来看,将设计语言沉淀至品牌还为时尚早。而作为一个品牌层面的设计师,这样的工作既紧张又兴奋。
无迹可寻的设计思路在外行看来将为设计师提供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更容易激发设计灵感,能够将个人的情感充分赋予每一道线条、每一个形面,然而,这就像一个人站在空旷的梦境之中所感受的到那种无助和迷失,显然,这种广阔的空间带来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压抑。让人感到兴奋的是,能够亲手建立一套完成的品牌设计语言是每一位汽车设计师心中最大的报复,这样的契机可遇不可求。
品牌底蕴、对市场认知以及整个汽车开发流程的把控让很多新兴厂商都迟迟不敢确立品牌层面的造型语言,所以,你才会在市场上看到很多被人冠以山寨之名的车型产品,这种缺少独立、清晰的设计方向的行为很大一部分都是源自对汽车设计的不自信,而为了产品销量和生存采取的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
● 全新品牌设计语言从何而来
摆在邵景峰身后的VISION-R概念车起源于2012年,历时3年的打磨,他和他的团队拿出了这样一辆有着较高完成度的概念车,通过设计来为荣威品牌强调着全新的篇章即将拉开帷幕。那么,新的篇章又是如何“凭空想象”的呢?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轿跑形态的Vision-R概念车并不会对应荣威未来的具体车型,也就是说,在荣威未来的产品架构中,仍旧聚焦于传统的轿车和SUV以及相关级别的细分车型,而未来落地的产品造型将会脱胎于Vision-R概念车所阐述的理念以及核心价值。在这其中,中央进气格栅的造型则是家族脸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与传统的车头形态完全不同,Vision-R概念车的中央进气格栅与车灯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现在也有一些厂商拿出了类似的设计,但大多衍生自 “开眼角”的设计手法,通过打通本因独立的个体区域,制造出一定的视觉延展性。
● 彻底摒弃原先的设计元素了吗?
站在远处看,你会以为Vision-R概念车的格栅与丰田一样同属过量设计,这样的判断似乎没错但又不准确,这两个品牌都希望能够通过“一反常态”的设计尽快摆脱人们对品牌既有的认知,不准确的是,在这样的过量设计中蕴藏了大量的细节。
尽管格栅的尺寸更大,几乎达到一体式格栅的尺寸级别(Vision-R概念车的中央进气格栅仍旧是上下分体样式),但倒梯形的断面结构依稀间能够找出一丝现售车型的影子。例如,荣威360、550乃至950车型都在使用倒梯形的格栅,从这几款车的开发时间推算,倒梯形的理念在邵景峰未加入荣威设计团队之前就已经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全新的格栅轮廓还是保留了一些原先品牌的设计思路。
● 为什么要做贯穿式中央进气格栅
另外有意思的一个推论也想跟大家做个分享,有关前瞻性设计是我一直在研究的话题,一辆车的开发周期短则2、3年,长则7、8年,设计师是如何对流行趋势进行预判的,或者说究竟是谁在引导流行趋势的发展。拿服装来说,国际上的一些服装秀以及大牌设计师的作品被视为流行界的灯塔,无论是创新还是轮回,“开创者”的行业影响力是关键。在汽车行业中同样如此,品牌的价值就是引导的力量,换言之,尽管一个设计不被外界看好,但品牌的影响力就足以掀起波澜而引来追随者,随即,便可能形成趋势。
这让有着大众品牌车型设计工作经历的邵景峰在对设计动向的扑捉上就有了敏感的嗅觉,虽然我没有跟邵景峰核实过这个事,但从设计理念的周期来看,现在已经推出市场的大众CC、Passat车型又或者是为中国市场设计的上海大众凌渡车型都开始使用了贯穿式前脸设计,荣威品牌的设计语言在格栅造型的前瞻设计上,或许是受到了来自大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邵景峰在上海大众期间不乏有前往德国总部的机会,而在来到荣威设计团队后的一年(2012年),Vison-R概念车开始立项,从一套设计方案的时间节点预估,在此之前,大众的贯穿式前脸造型已经出现在大众集团的造型评审间里或者已经初具前瞻性的形态。这让荣威设计团队坚定了现在的格栅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