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新机遇?评陨落的澳洲造车业

李长宁
2017-10-13 06:30 /浏览

    [汽车之家 新闻]  提到澳大利亚这个国度,可能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袋鼠、考拉等“国宝级”动物。而在我们爱车懂车的网友眼中,霍顿这个本土汽车品牌也是澳大利亚的一个象征。但是就在最近,最后一辆澳大利亚生产的霍顿走下了生产线。而到本月20日,拥有近70年整车制造经验的霍顿品牌将会宣布正式停产,这也是最后一家停产的澳大利亚汽车制造厂,至此澳大利亚长达百年的汽车制造业全部瓦解。遥想当年,这个国度的汽车制造业是何等的辉煌,那由盛转衰的原因又有哪些?本土汽车制造业的停产、进口车需求量的增加能否成为中国品牌的扩张澳大利亚市场一个机遇?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这些问题。

汽车之家 

● 澳大利亚汽车制造业曾经十分辉煌

霍顿——澳大利亚汽车工业史上的明珠

汽车之家

    霍顿品牌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1948年时澳大利亚首款本土设计研发的车型“48-215”便来自于这个品牌。早在1913年霍顿便开始生产汽车车身,到1931年,通用汽车正式收购霍顿并成立了通用-霍顿汽车公司,自此霍顿成为通用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汽车之家

『霍顿48-215』

    进入50年代后,澳大利亚的汽车市场几乎被霍顿所独占。1956年起,霍顿汽车开始出口到海外市场。即便是20世纪90年代期间,霍顿也能占据着澳大利亚超过28%的汽车份额。同时霍顿在澳大利亚的产品线也是十分完善,依托于通用的技术支持,霍顿的产品线涵盖小型车、紧凑型车、中型车、中大型车、小型SUV、紧凑型SUV、中型SUV、敞篷跑车及皮卡。

汽车之家

『配图为拥有462马力的HSV Maloo R8 SV Black』

汽车之家

『最后一辆澳大利亚本土生产的霍顿品牌车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前霍顿也推出了多款大排量高性能版车型。而在澳大利亚市场上,这样一个有历史、有情怀、有产品的汽车品牌并不能扭转近年来亏损的事实,其不得不用关厂停产来为自己长达百年的汽车制造业务画上一个句号。

福特、丰田在澳洲利亚也有悠久的汽车制造史

汽车之家

『配图为2016年关闭的福特汽车工厂』

    除本土的霍顿外,福特和丰田两大品牌在澳大利亚的汽车制造业上也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其中福特在1925年在澳大利亚建厂,到2016年10月彻底停产前,Broadmeadows和Geelong两家工厂共生产约600万辆车。不过面对近些年的持续亏损,这家在澳大利亚拥有91年汽车生产史的品牌也只能选择了撤退。

汽车之家

『2017年10月3日,丰田关闭了其在澳大利亚的Altona工厂』

    作为澳大利亚市场份额最大的汽车品牌,丰田也在今年10月3日关闭了其在澳大利亚的Altona制造工厂,结束了其在澳大利亚长达54年的汽车制造业务,丰田澳大利亚公司业务重心也将调整为销售。要知道澳大利亚是丰田第一个海外基地,2007年期间丰田在澳大利亚的年产量甚至高达15万辆。此外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三菱品牌在澳大利亚也有过汽车制造经历。而如今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 是什么导致了澳洲本土汽车制造业的瓦解

澳大利亚新车市场真的很小

    作为全球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数量仅仅有2400万左右,相比之下,中国仅广东一省的人口数量便超过了1亿。较少的人口数量加之相对完善的二手车生态,这也使得澳大利亚的新车市场份额十分有限。在刚过不久的8月份,澳大利亚汽车销量仅仅为96662辆,其实今年1-8月澳大利亚市场新车的总销量也不过为78.9万辆。

汽车之家

『澳大利亚具有较为完善的二手车生态』

    虽市场有限,但澳大利亚汽车市场的竞争却异常激烈。在这么一小块蛋糕中,聚集了60余个汽车品牌、300多款不同车型,这也导致某一个单一品牌很难达到可观的销售规模,例如全部澳产的霍顿品牌在前8个月的月均销量为6945辆,这样低迷的销量能否让一个汽车厂存活下来是个问题。

进口车关税低,对本土汽车品牌造成致命冲击

    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澳大利亚对于外来进口车征收的关税十分低廉。据悉,与澳大利亚有贸易协议国家的非豪华车进入澳大利亚市场享受零关税政策,未签贸易协议国家的非豪华车关税也仅有5%。这样的情况下,大量来自于泰国、日本等享受零关税政策地区的进口汽车抢占这澳大利亚有限的市场份额。

本土造车成本过高

汽车之家

『丰田位于泰国Ban Pho工厂生产线上的Hilux,这款车在澳洲很受欢迎』

    同时作为一个人口数量稀少的发达国家,澳大利亚的人工成本又非常高。有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汽车制造业的平均年工资为6.9万澳元(AUD),相比之下泰国汽车制造业的平均年工资只有1.25万澳元(AUD)。所以成本更加低廉的进口车以较低的关税、甚至零关税进入澳大利亚后价格方面也要比澳产车型更具有优势,这就造成了进口车比国产车更加便宜的现象,以至于本土生产的汽车在市场中只占了小部分比重。随着当前运输行业越来越发达,大型车企可以更加灵活的协调全球资源。目前在澳生产汽车的成本居高不下,转移制造厂是必然趋势。

放弃汽车制造业是政府愿意看到的

    此外也有消息称,为了保留澳大利亚的汽车制造业以及数千名员工的工作岗位,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对其施行高额的财政补贴(据悉在过去15年中,澳大利亚共花费300亿澳元/AUD来补贴汽车制造业)。同时,汽车制造业在澳大利亚的GDP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所以制造厂全部停产或许也是国家层面的选择,至少对于澳大利亚政府来说甩掉了一个包袱。

● 对中国品牌来讲确实是机遇

数说中国品牌在澳大利亚现状,目前增长比较快

汽车之家

『大通T60在澳大利亚上市』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将目光锁定在澳大利亚市场,例如最近大通(澳大利亚市场称LDV)T60在澳洲上市,大通D90更是将正式媒体试驾会放在澳大利亚;而长城集团更是把哈弗H2、哈弗H6(国内的H6 Coupe)、哈弗H8、哈弗H9、风骏5这些当家产品引入澳洲市场。这些都意味着一些中国品牌对澳大利亚市场的重视。

汽车之家

『澳大利亚市场8月销量』

    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品牌的销量。在今年1-8月间,哈弗汽车在澳大利亚市场的销量为494辆,同比增长850%;大通(LDV)销量为1498辆,同比大涨42.8%;此外,MG也售出了421辆。虽然中国品牌的体量还非常渺小,但这样的增速对于“资历尚浅”的品牌来讲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本土汽车停产后带来一定的空白市场

    随着澳大利亚本土汽车产业的陆续停产,要保证汽车总销量不受影响,这就意味着其进口车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而这一空白市场对任何汽车品牌来讲都是一个机会,包括目前市场占有率有限的中国品牌。

中国品牌进入澳大利亚同样零关税

汽车之家

『2015年6月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根据2015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显示,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汽车同样享受免关税的政策,这样中国品牌车型便可以和泰国、日本等地区生产的汽车公平竞争,这对正处于占领市场初期的中国品牌来讲都是利好的条件。

● 挑战相比于机遇来得要更加猛烈

澳大利亚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百花齐放

汽车之家

『澳大利亚市场拥有60多个汽车品牌』

    目前澳大利亚汽车市场上共有60多个汽车品牌/300多款车型供消费者选择,而澳大利亚汽车平均月销量只有10万辆左右,这使其成为全球最为拥挤、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狼多肉少”是中国品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

中国品牌资历尚浅、市场认可度有待提升

汽车之家

『Sydney City Toyota』

    虽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中国汽车品牌在澳大利亚的资历和影响力确实还是非常有限,消费者认可度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毕竟丰田、马自达、现代、三菱等品牌已经深耕澳大利亚市场多年,无论是经销商体系、品牌认可度以及口被积累都是我们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

中国品牌车型性价比并无优势

汽车之家

     在国内市场上,中国品牌车型一向以较高的性价比、更有竞争力的价格来吸引着消费者,而在澳大利亚市场,这个重要的优势似乎并不存在。以哈弗H6(国内的哈弗H6 Coupe)为例,其在澳大利亚的起售价为36066澳元(AUD),而同级别的日产奇骏、马自达全新CX-5的起售价也仅有32000澳元(AUD)左右。毫无疑问,这款车在澳大利亚市场并没有太大的性价比优势。再加上上面提到的品牌认可度不高等情况,想要快速取得较高的销量,难上加难。

● 编辑总结:机遇两年前就已经来临、历练比销量要更为重要

    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从兴盛到瓦解确实令人惋惜与怀念,不过这一切确实是澳大利亚自己一手造成,因为澳大利亚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自己本国生产汽车,但对这个行业没有地方保护的国家。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各大汽车厂家无法放弃这个看上去唾手可得的市场,这当然也包含着正努力走出去的中国汽车品牌。

    所以回到题目中那个问题,陨落的澳洲汽车制造业真的给了中国品牌一个新的机遇?我想说的是NO。中国品牌真正的机遇,其实从澳大利亚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那一刻就已经来临。澳大利亚市场的盘子虽然不算很大,但是在这里,中国品牌有了与丰田、福特等国际主流品牌进行平等、面对面竞争的机会。在我看来,取得多少销量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并不是排在首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在澳大利亚市场的历练,与这些品牌进行实打实的较量,去获得更多国际竞争的经验、让更多的海外消费者认识自己,为未来走向更多的海外市场打下基础,这些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则要更为珍贵。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品牌取得的成绩虽然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这还仅仅是开始,它们能否在重重挑战中在澳大利亚站稳脚跟,咱们拭目以待。(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文/汽车之家 李长宁)

打开汽车之家 阅读体验更好
纠错或举报
汽车之家问答 我要提问
查看更多问答
原创精选小视频
相关阅读
加载中...